新闻 >> 正文

街头募捐折射大病救助机制亟待建立

2012-11-27 12:02:16 来源:山西晚报

珠海市一职校陈辉密同学患白血病,该校团委书记任斌老师带领着该校36名学生,冒雨为其募捐,24日半天共募得1600元爱心款,募得的爱心款全部先交给当地慈善总会保管。(11月25日《珠江晚报》)

大病患者得到热心民众和社会的捐助,可以经常从媒体上看到,我们在感怀社会还是好人多的同时也不禁思考,是不是所有大病患者都能得到社会的好心人的捐助呢?

事实上,一些大病患者能够有幸被关注到的比例甚微,一个现实是:大病患者得到好心民众的救助,多是典型的因“媒体关注”而解决问题的特困家庭。这些年来,我们身边的一些不同困难个体困境的改善,往往是因媒体关注才变得幸运。“媒体报道—社会行动—问题解决”,这样的模式固然有效,毕竟充满偶然。笔者认为,大病患者依靠社会募捐治疗,实际上正是击中了救助制度不完善的软肋。

这种新闻如果太多,民众恐怕难以一一救助,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尽快补齐大病救助这块医疗短板,这是政府该有的责任担当。所以,尽快建立大病救助机制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当下的真实语境是,高医疗费下,连中产家庭尚且脆弱不堪,困难家庭更何以堪?事实上,近年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应加快医疗改革步伐,构筑公民抵御大病侵袭的屏障。从根本上来说,社会救助是政府的责任。对社会而言,要看到救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依靠社保和民政等专业部门,还要发动慈善互助机构等社会群团组织的力量,建立完善的大病救助机制,才能更好地尊重和保障公民健康权和生命权。另外,还应创新大病医疗救助体系。比如,各级政府部门可以出资为在校学生购买大病保险,或者由各级政府建立大病互助基金,让每个人都参与到其中,我想这或许是帮助公民抵御大病风险的一个路径。

当然,更好的救助方式,就是通过制度设计对大病治疗实现免费医疗。其实,一些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已实行对国民免费医疗。而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财力,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更为迫切也更有条件。这不仅是因为,与过去相比我们有了更好的物质基础,还因为,及时填补社会救助中的洼地,是我们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课题。 沈峰(新疆职员)

  • 分享到:
  • 推荐到豆瓣
  • 地 区
  • 职 位
  • 年 薪
  • 截止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