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调查:医闹频频 78%医生不希望子女从医

2013-10-28 14:32:55 来源:新闻晚报

温岭第一人民医院医生被刺事件尘埃未定,南昌又发生持刀劫持护士事件,再次将公众视线集中到医患矛盾纠纷。对于近期接连发生的患者及家属打砸医院恶性事件,医护界纷纷发声:“真没有职业安全感! ”。据新华社报道,最新医师执业状况调查显示,中国78%的医生不希望子女从医。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公安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指导意见,在加配保安的同时,社会各界该如何有效缓解医患冲突恶化,为医院良好秩序和医护人员人身安全“保驾护航”?

声音

少了位医生,就少了份医疗资源

面对医护人员频频遭遇人生安全事件,近来医护人员纷纷在微博、微信上声援希望公众尊重医生这一职业。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张鸿褀主任的一封《给患者及家属的信》在网上流传甚广,“作为一名从业将近20年的外科医生,我成功救治过无数的患者,也碰到过无数让我心寒的家属和患者,”张主任在文中说,“当然我也有不成功的病例,或者是有并发症的病例,我会和你们一样伤心、气馁、不思茶饭,甚至抱头痛哭。每一次的失败对我们都是一次不亚于您失去亲人的痛苦。但最近发生的令人发指的恶性伤医事件让我陷入深深的彷徨,我是不是还要继续我的工作?!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治医师王颖婵呼吁,“不要再做任何伤害临床一线工作人员的事了。少了位医生,病人不就少了份医疗资源?医生时时面对繁忙的工作和科研压力,但没有什么比起生命安全来说更重要。”王颖婵医师说,医生也有家人和孩子。

医闹将使医患关系两败俱伤

沪上一位年轻的神经外科医生感慨,“这样下去,必然是医患两败俱伤,患者很难得到医生最全力的救治,因为在医疗水平的限制下,最全力的救治往往意味着更高的风险,而更高的风险在目前对一个医生就意味着可能的医疗纠纷甚至人身威胁,医疗从业者全都处于焦虑中,救治患者之外还要顾及自己的人身安危。”这位临床一线神经外科医生还表示,现在的医学生生源和十多年前比,已有下降,“不是没有优秀的学生,而是很难像过去一样,吸引到大量优秀人才来学医,这个问题会在以后慢慢显出。 ”

据中国医师协会2011年所做的一项调查,78%的受访医生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穿上白大褂。

美国医生:打医生?不可思议!

日前,正在上海访问的美国杜克大学护理学院院长一行听说曙光医院事件等,美国的同行发出惊叹:“打医生?简直不可思议!”他们表示,在美国,偶然出现病人袭击医生是有的,但那是极为少见而且也会迅速得到制止。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处处长夏景林认为,打砸医院、伤害医生人身安全,不仅危害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同时也损害了其他病人的利益,应定性为危害公共安全。

律师说法

患者家属应对自己行为负法律责任

上海盛沃律师事务所臧高韵律师说,患者去医院看病,是与医院建立医疗关系,而不是与医生个人直接建立相应的医疗法律关系,医生看病属于职务行为。如果患者对医疗结果不满并产生矛盾,应直接找医院,而不应将不满直接发泄到医生个人身上。

医闹事件,如果涉嫌在医院所在的公共场所起哄闹事,扰乱正常医疗秩序,达到严重程序,公安部门可追究其寻衅滋事罪直至判处其刑事责任。若涉及人身伤害,构成轻微伤以上,则可能以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对患者和家属来说,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因看病过程中发生纠纷的法律关系主体是与医院建立的。任何过激的行为对处理医患纠纷都有害无益。如果确实发生了医疗纠纷,应向医院所在专门处理医患纠纷的投诉调解部门投诉,如果经投诉并协商仍然无法得到满意结果,也可向法院起诉,在此期间需注意保留相关证据、采取封存病历等。

探因

五分钟看个病人,沟通不畅影响医患关系

近年来发生的恶性伤医事件,大多出现在大医院。北京和睦家医院血管外科张强医生说,大医院天天人满为患,医生劳动强度超负荷。和欧美医生每天十来个病人的接诊量相比,中国很多医生每天要面对五六十甚至更多的病人。平均到每个病人,只能给予五六分钟,如此短暂的时间,医患沟通如何能做到充分?

一位心理医生说,有研究显示,中国医生工作压力大、自杀率高,已属于最不健康的职业之一了,而现在部分病人对医生的不理解、不信任情绪更令这份职业成为最危险的职业之一。

张强医生说,如果带着恐惧感上班,医生容易出于自我保护对病人过度检查,而外科医生遇到手术风险较大的病人,容易倾向选择不开刀,否则万一手术不成功,医生遭遇人身伤害的几率岂不是很高?不少医生表示,欧美发达国家医生多年来一直是受尊敬、待遇高的职业。

对策

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

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公安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指导意见,要求医院“聘用足够的保安员,确保安全防范力量满足工作需要”。保安员数量应当遵循“就高不就低”原则,按照不低于在岗医务人员总数的3%或20张病床1名保安或日均门诊量的3‰的标准配备。

沪上某三甲医院院办人员说,配备保安仅仅是一道屏障,但如何有效缓解医患冲突恶化,为医院良好就医秩序和医生护士人身安全“保驾护航”是需要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

和睦家“黄色按钮”护医生

美式管理的北京和睦家医院,对病人的服务以周到著称,但同样也会遇到病人不满或发生医患矛盾的情况。北京和睦家医院血管外科张强医生介绍,该院有一个员工保护机制。在医院大部分电话上有一个黄色快捷键按钮,如果有人对医护人员等医院员工使用了语言或肢体暴力,任何人都可通过黄色按钮求救。一般在几分钟内,楼层经理和保安就会赶到现场,化解危机。通常一些医患矛盾尚在语言暴力阶段就被处理掉了。

“所以这里的医生不会带着恐惧感上班。 ”除黄色按钮外,一些国外的医院也会使用蓝色按钮或绿色按钮等来起到类似作用。此外,在保护医生人身安全同时,这些按钮还有一个功能:当病人在电梯、楼梯、楼道里晕倒时,任何人都可立刻按按钮求救。

建议

多管齐下、标本兼治,促进医疗安全

夏景林处长表示,经济的发展、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激发了医疗需求;加之看病不需要转诊、甚至也不需要预约,造成看小毛病到大医院,大医院人满为患,看病挂号难、排队长、就诊时间短,医患沟通时间少等现象。在这种大环境下医患关系的对立和紧张是难以避免的。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同时,如果每个人都多一些正能量;每个人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社会的和谐与安宁才会真正实现。接受采访的多位医生不约而同地表示,希望增加对医疗投入,减轻医院和病人的负担,有助缓解医患关系。同时多听医务人员意见、多了解患者需求。

“是否可以把医院的安全管理机制纳入医院评审? ”张强说。或者,从具体措施上讲,能否先给各家医院装上报警按钮,让医生不至于在发生意外事件的当口孤立无援,只有挨打的份。小小一个报警按钮,不仅能带给医生一定的安全感,更能看出一家医院对医护人员安全的重视程度。 “在发达国家,员工安全保护机制是评审一家医院的重要指标,如果医院无法保证医生的人身安全,可能连开张的执照都拿不到。 ”

夏景林处长曾经任职中山医院门诊部负责人,每天1万左右的门诊量,投诉的病人数不到10个,发生率不到千分之一,其实并不高,大部分病人是理解也尊重医生的。但是,希望绝大多数病人不要被极少数病人带坏了风气,一有不满意立刻就威胁甚至伤害医生。

能否建“发言人”制度加强沟通

动手术有什么风险,服用药物有何副作用,患者和家属往往对此产生的风险不甚了解,沟通不善是医患矛盾激化的关键。如果能在患者就医初期就做好沟通,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矛盾。一位曾担任医院医疗纠纷调节委员会主任的资深医师表示,“是否可以设定一个类似‘发言人’的中间角色,这个发言人懂政策、懂法、又懂医,能把深奥的医疗程序通过浅显的解释为患者做个‘翻译’,为老百姓做好解读工作,有利于医患双方沟通。 ”

一位临床一线神经外科医师也表示,自己会尽可能与患者和家属详细沟通手术方案和风险,尽可能地告知治疗措施和注意点,尽可能地多一点微笑和宽慰。

  • 分享到:
  • 推荐到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