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管理 >> 正文

药企争投民营医院 经营管理受考验

2013-10-30 19:54:59 来源:中国医药报

在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前后,国内各大药企再度掀起收购医院的热潮,复星医药豪掷6.9亿元切入民营医院的重镇佛山,在行业内引起巨大震动。

各路资本角逐民营医院甚至公立医院由来已久,自南京医药产业集团旗下的金陵药业于2003年入主宿迁人民医院后,马应龙、九州通、双鹭药业、武汉健民、天士力等十余家药企都曾先后投资或控股了多家医院。而在并购佛山禅城医院之前,复星医药早已拥有安徽济民肿瘤医院、岳阳广济医院等,此番入主禅城医院只是复星医药业务的战略延伸。

医院情结

中科院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去年国内各类药品规模超过9200亿元,但来自零售终端的药品规模不过1700亿元,以政府采购为主导的公立医疗机构始终牢牢占据药品销售市场的龙头地位。在这种背景下,盈利能力较强且渠道资源较多的药企开始直接涉足医疗机构。如贵州百灵日前披露,将动用2648万元超募资金全资收购贵阳天源医院同时进行增资重组。在更早前,金陵药业并购仪征医院,康美药业兴建普宁康美医院,华润三九兼营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独一味入主德阳美好明天医院等,多家药企通过设立或并购的方式纷纷涉足医疗机构。药企对医疗机构的角逐,已不再局限于金陵药业等国资背景药企及复星医药等医药集团,此前爱尔眼科在全国的扩张行为即被视为跑马圈地。

前瞻产业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李佩娟介绍,2010年以来,行业政策密集出台,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机构。而药企本身作为大医疗、大健康产业一员,进军医疗机构具有先天优势。不过,目前药企开医院尚未形成主流,绝大多数药企选择观望态度。华南一家中药类上市公司表示,公司主业发展良好,且拳头产品悉数进入国家或广东基药目录,加之对下游的医疗机构运作并不熟悉,短期内不会考虑直接切入此领域。

盈利分化

与公立医院不同,民营医疗机构的主要目的是谋求盈利。资本的竞相追逐说明,民营医疗机构盈利前景似乎值得期待。

爱尔眼科、马应龙、冲刺上市的慈铭体检以及一直存在上市愿景的拜尔齿科等相关医疗机构的运营数据显示,医疗机构利润惊人。以爱尔眼科为例,本身可以被视作专科医疗机构,该公司仅今年上半年营收即接近10亿元,毛利率常年高达45%以上,盈利能力直逼拥有重磅独家品种的片仔癀、云南白药。

享受民营医院高利润的还有马应龙,该公司2012年中报显示,医院诊疗业务已发展成为马应龙第三大业务,毛利率接近40%,远高于马应龙医药流通业务10%的毛利率水平。长江证券则表示,马应龙控制的6家肛肠连锁医院正进入加速扩张期,北京、西安两地的医院还长期满负荷运转,丝毫不亚于部分公立三甲医院。

然而,爱尔眼科、马应龙并不能客观反映当前所有切入医疗机构药企的盈利生态。以金陵药业为例,该公司自2003年即率先进入了医院领域,医疗服务业务已经成为了金陵药业第二大业务,但其毛利率近三年来呈递减态势,今年上半年则降至17.26%,低于医药行业整体毛利率。控股丹东人民医院的诚志股份上半年医疗服务毛利率也仅有10%,几乎接近处于微利局面的医药商业。

至于三精制药、武汉健民、双鹭药业、益佰制药等药企,其医疗服务甚至未在报表中予以体现,远远未能形成这些药企的新利润增长点,个别药企旗下的医院还常年亏损,客观上形成了这些药企的劣质资产。

“很多医院带有公益属性,也不能一味追求盈利,当然我们会尽可能培育其盈利能力。”武汉某上市药企董秘说。

更多的分析人士认为,培育医院盈利困难重重,特别是新建医院,要达到盈亏平衡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这些现实因素对于以年度为考核周期的上市药企而言形成了天然的瓶颈。

诸多考验

尽管目前药企纷纷争投医院,但也须面临来自政策、管理等方面的诸多考验。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相关人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民营医院始终没有解决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定位问题。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调整后,各个省区亦会根据国家基药目录作出相应的调整和补充,每年在政府采购平台上统一采购药品,分配给公立医院。此外,公立医院受政府管控,必须贯彻公益属性。因此,公立医院可以优先享受政府倾斜性政策,如税收、财政补贴等,而无需过分追求利润增长。民营医院则不同,尽管不一定将利润作为唯一的考核目标,但最终的业绩却能影响民营医院的存续能力。

“我们每年也能通过科研立项的方式获取一些补贴,但主要还是要靠自己经营,没有人给我们兜底,经营不善,医生工资都发不出去。”深圳福华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一位负责人表示。

上述负责人坦言,该院在经营、管理方面实际上主要参照企业制度,用业绩来对医生和护士进行考核,这与公立医院对医生实施的工作量考核有明显的区别。另外,民营医院的收费标准略高,医保报销范围较公立医院略小,且知名度普遍不及公立医院,故民营医院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广告推介,客观上增加了营销费用支出。

“但我们又不能只看盈利,毕竟我们还是一家医院,业务上还要接受市卫生部门和药监部门的监管。”该人士称。其实类似的现象在民营医院广泛存在,定位不清导致经营方面出现了很多盲区,而一般药企对民营医院的管理更加生疏,能否将民营医院发展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值得怀疑。因此目前普遍的做法是,药企在控股民营医院后,一般不直接介入管理,只是在战略方向和成本费用方面进行控制。

此外,公立医院的事业单位性质决定了医生在职称评审方面享有优先权。因此,目前以公立三甲医院为代表的大中型医院仍然是高资质医生的主要工作场所,这也是此前深圳等地试点医生“多点执业”宣告失败的重要原因。

多位市场研究人士还认为,药企布局医院未必是为了将医院打造成利润增长点,而是为了抢占医院所拥有的渠道资源。但即便单纯是为了抢占下游渠道,药企在介入民营医院领域的时候,仍将面临众多考验,特别是对医疗经营管理的生疏和政策方面的把握。(李雪峰)

  • 分享到:
  • 推荐到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