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部分企业仍存犹豫 自贸区的高端医疗新机会

2013-11-12 11:29:3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10月末,美国Centene医疗补助保险公司CEO迈克尔·内多富一行悄然抵达上海。他此行的目的,就是寻求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下简称“自贸区”)内的商业机会。

自贸区向服务贸易敞开大门,允许外资在区内独资设立医疗机构和健康医疗保险机构这两项政策,带来巨大想象空间。

然而在内多富特意安排的午餐会上,他的中国同行告诉他,政策前景尚不明朗,应该保持谨慎乐观。

因为目前披露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下称“自贸区方案”)对医疗和药品行业都没有给出具体的政策,在税收、医疗人才执业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尚不明朗,这使得外资医疗机构和商业医保在自贸区的前景尚存有不确定性。

土壤尚未成熟

“客户在哪里?市场成熟么?”在谈到自贸区内的发展机会时,中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庞震刚坦率地说,在地还不成熟的时候把种子放上去会有什么收获,很难说。

另一家合资寿险公司的助理私人理财总监则更为直白地提醒内多富:这块业务的发展受政策的影响非常大,最好不要盲目冒进。

外资商业医保要进入中国市场,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之合作的高端医疗机构的发展。除了允许外资在自贸区内设立医疗机构这一原则性表述,自贸区方案中的相关内容只有一句话:投资医疗机构投资总额不得低于2000万元人民币,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经营期限不超过20年。

此次自贸区方案中的规定,则是沿用了既有政策,但业界人士认为不尽合理。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投资人辛树林指出,办医疗机构比较好的方式是先办诊所,因为门诊和住院之间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转化率(通常是30:1),所以没必要所有人都往医院跑,对投资者而言比较适合先开诊所。但是自贸区的门槛是500平方米,注册资金2000万元,根本用不了。

辛树林据此分析,自贸区的有关政策是引导外资开办医院。然而欧美的传统是做非营利性医院,一个佐证就是世界五百强、哪怕是服务行业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几乎都没有医疗机构在其中。他认为,让欧美资本投资医院不是很现实,他们可能会有兴趣做管理,反而是亚洲的一些资本或许愿意开办营利性医院。

辛树林认为,自贸区比较适合第三方检验机构进入,比如涉及基因或是比较复杂的检验项目,单个医院搞不如发挥规模优势。此外,自贸区的关税优惠,可能对需要进口高端医疗设备的第三方体检机构颇具吸引力;另外一些技术要求高的高端专科医院也许可以先期考虑。

探索政策边界

无论资本拟在自贸易区开展何种业务,都离不开具体的政策规定,但目前公布的自贸区方案文本尚缺乏有关细则。

以外资医疗机构的设立审批而言,目前相关权限尚未下放到自贸区,因此这一块应仍暂沿用国家卫计委的有关政策。

在辛树林看来,这意味着冗长艰难的审批过程不会马上改进。他介绍说,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融资过程中,就遇到了医疗机构资产不可抵押的麻烦,最后不得已以在建工程的名义抵押。又比如,卫计委规定要购置医疗设备需要先招聘到医生,这对于一家筹建中的医疗机构而言也是个难题。

启明创投合伙人胡旭波认为,虽然办医院“利国利民利社会”,但从资本回报上说并不好,对投资者来说“是否有利不好说”。从这一角度说,他个人难以理解为何政府对社会资本办医设置了如此多的限制和障碍。

胡旭波同时表示,健康保险是很大的市场,虽然存在障碍,但未来看好。庞震刚对此表示赞同:“毕竟外资独资设立专业化公司,对于专业人才的引入和管理的提升是有帮助的。”

另一方面,以前外资保险费只能通过中再公司做再保险,再转到国外,也许未来在自贸区中可以直接和国外再保险公司合作。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