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2013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一等奖扫描

2013-11-26 16:18:29 来源:中国医药报

11月16日,2013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在京颁出,“中药复方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等8项成果获得一等奖;“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与应用”等26项成果获得二等奖;“羌活地黄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等36项成果获得三等奖。有专家表示,与往年相比,2013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获奖项目数量有所减少,但研究水平相对更高,堪称精品。特别是获得一等奖的8个项目所做的研究,切中困扰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要害,解决了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推动中医药行业发展的主引擎。

击中要害

中药因多成分、多途径作用的特点,存在着物质基础不明确,质量控制指标单一,无法真正反映中药质量的问题。此次获得一等奖的多个项目对此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刘建勋、林力、张颖等完成的“中药复方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综合应用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和中药药代动力学三门学科,创建了“中药复方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认为中药复方发挥功效的物质基础是由多种成分所组成,这些成分大部分是可以用现代分析技术指征的。

该研究确立了“结合临床特点,采用相应动物模型,通过药动/药效(PK-PD)相关性研究,确定中药复方指征药效成分,科学阐释中药复方发挥功效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思路;建立了相应的分析方法,并通过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明确了示范方剂“双参通冠方”和“塞络通胶囊”发挥功效的物质基础、体内过程、配伍关系及交互影响、药理作用及作用通路和靶点,对中药复方的现代化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

针对当前中药复方产品质量控制指标单一、忽略整体等问题,安徽天洋药业有限公司、常州市盛辉药业有限公司的贾晓斌、陈彦、王桂有等完成的“方药物质基础组分结构、多维结构质控体系及在丹参制剂等的应用”课题给出了解决办法。该研究创新性提出了中药物质基础“组分结构理论”,并创建了“多维结构全过程动态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本项目形成了以组分结构研究为基础的质量控制模式,对提升中药疗效和保证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组分结构理论”假说认为,中药的物质基础是一个有序稳定的整体,具有“三个层次多维结构”。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研究人员首次深入揭示了优质药材优效性的物质基础本质即其组分结构的独特性。夏枯草、板蓝根、牡丹皮等7种药材的优效性研究显示,优质药材的物质基础具有独特、稳定有序的整体性的多组分结构特征,为中药制剂原料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注重实效

种植质量不过关、农残超标、重金属超标等问题近来已成为危害中药安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云南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广东药学院等多家单位的郭兰萍、黄璐琦、刘大会等人历时12年,完成了“有效恢复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与土壤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针对当前中药材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土壤自毒物质积累、肥力严重下降、理化性质改变,以及重金属污染等土壤严重退化问题,开展了中药材产地土壤背景调查、连作土壤生物修复、退化土壤理化性质改良及综合修复、重金属污染综合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该课题结合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调研了312种中药材和土壤中重金属(铜、铅、砷、镉、汞)的含量,全面掌握了中药材及立地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利用骨炭、赤泥、竹炭等化学固定手段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建立了中药材土壤重金属的化学修复技术;模拟传统煎煮方法及人工胃肠液,测定药材重金属的肠胃内溶出度,建立了中药材重金属暴露风险评价方法,为修订中药材重金属标准打下了基础;综合考虑中药材煎煮溶出度、胃肠吸收、服用周期、暴露频率、服用剂量等综合因素,建立了中药材重金属国际标准。

广州白云山中一药业有限公司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张春波、吴长海、纪立农等完成的“消渴丸的现代研究与应用”课题,首次采用循证医学试验方法,全面科学地评价了消渴丸治疗糖尿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证实:对于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格列本脲相比,使用消渴丸能显著降低低血糖的风险,并且能得到相同的血糖控制效果。该结果已应邀在2011年美国糖尿病年会上发布,并在SCI期刊PLOS ONE上发表。该研究还实现了消渴丸生产的一系列工艺创新:首创类薄膜包衣技术、创新开发独特的包衣液调配方式及格列本脲加入技术,集成创新了中药低温粉碎、分级轮、全自动制丸、微波干燥、近红外分析等技术,率先应用中药生产管理MES和中药检验LIMS等系统。

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萧伟、王振中、毕宇安等完成的“基于传统中药复方——大川芎方的系列产品研发及临床应用”项目,对传统中药复方的科学内涵及临床应用关键技术问题,以著名传统中药复方——大川芎方为研究对象,以基于成分谱和入血成分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为切入点,依次从物质基础、配伍、药效学、有效部位筛选、作用机制等层次,发掘传统中药复方的科学内涵,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及实践基础。并通过以现代提取精制技术为主体的工艺优化、以指纹图谱技术为主体的质量控制体系研究,研发出以大川芎方为处方的天舒系列制剂。对已上市大品种天舒胶囊开展技术改造,构建一套完整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形成了“基于传统中药复方科学内涵挖掘”的创新中药研发模式,为传统中药复方研究开发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科学阐释

中医药理论的现代阐释一直是中医药研究中的难点、热点,此次多个一等奖项目对此展开了颇有新意的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张冰、黄建梅、刘小青等完成的基于“三要素”的中药药性构成及实质研究,首次提出基于药性构成“三要素”的药性认知模式;明确了化学成分要素、机体状态要素和生物效应要素在药性构成中的地位和意义。将药性的内涵表述为:“药性是药物作为始动因素,在特定机体状态下发生的复杂、多层次生物学正-负效应的综合表达”。本成果创建了“化学-生物学-数学”三位一体的药性研究综合技术平台,对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术经验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形式,安徽中医学院和安徽省中医院王键、李泽庚、刘健等完成的“基于新安医学特色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研究”,以有价值的文献为支撑、有特色的理论为核心、有疗效临床验证为宗旨,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理论继承与创新的系统研究与探索。在理论研究方面,该课题秉承新安医家孙一奎治疗中风病注重气血的思想,提出并探讨了中风气虚血瘀病机学说和益气活血通络治法理论;继承新安医家汪蕴谷治痹病“补脾土”学术思想和经验,提出并探讨了痹病脾虚致痹的病机和健脾化湿通络治法理论;在总结新安医家叶天士提出消渴病为“阴亏阳亢,津涸热淫”、“初为气结在津,久则血伤入络”的学术思想和经验,提出并探讨了消渴病阴虚血瘀病机及益气养阴活血治法理论;基于汪机等新安医家治疗肺胀的理论与经验,提出并探讨了慢阻肺气虚痰凝瘀血的病机理论及益气化痰祛瘀治法理论。

辨证论治是个体化治疗的先驱,也是中医药特色,但尚未有现代的证候评价方法。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的商洪才、任明、陈静等完成的“基于目标成就评量中医老年病个体化评价方法学”研究,在循证医学理念指导下,确立了基于目标成就评量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中医药临床效应个体化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模式的主要目标。将现代评价方法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以中医药优势病种的优势阶段——心梗恢复期和中风恢复期为例,首次建立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方法,继而以轻、中度高血压为例,验证该方法在中医药临床效应评价中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