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药厂在闹癌症“新药荒”,拿什么去终止无助

2013-11-27 11:22:25 来源:人民日报

“等我长大了,还要这样无助地面对它吗?”一个小朋友面对镜头,用稚嫩的声音问道。

这是香港生物科技协会联合亚洲癌症研究基金会近日举办的一次抗癌筹款慈善晚宴上,播放的一段视频。简单的问句,却刺痛不少在座科学家的心。

700万人口的香港,每年出现2.6万名新癌症患者,每年有1.3万人因癌症撒手人寰。每一个病例背后,都是一个痛彻心扉的故事。

“随时可能走”、“压抑、失落”、“没有希望”、“路的尽头,无路可走”、“为什么是我”……这是癌症患者的描述。科学家已经与癌症搏斗了几个世纪,虽然“癌症≠死亡”已成常识,但毫无疑问,癌症这两个字,依然令人不寒而栗。

这场人类与癌细胞的拉锯战,有没有尽头?曾经战胜过天花、麻风等疾病的科学家,在这场战争中有没有取胜的可能?对此,这次募捐晚宴组织者、香港生物科技协会主席于常海也这样表示,“花了无数的时间、无尽的金钱,却迟迟拿不下这场战争,原因只可能有两个:一、科学家没做事,缺乏重大科研突破;二、科技成果没有转化成有效的药品。”

事实上,近年来科研何止硕果累累,与癌症诊疗密切相关的分子生物学、信息科学、检测仪器都频频取得重大发现,但另一边,药厂却在闹癌症“新药荒”。

阻碍人类前行的,是科研成果与临床产品之间的一道鸿沟,是基础研究到临床医学的一个瓶颈。正如科学家所说的,要跨过这道鸿沟,需要推动转化医学的发展,政府的新药审批政策,要更加平衡风险与疗效,癌症研究也要全球统筹,实现不同国家临床试验上的相互认可,避免各自为战。

因缺乏资金支持,有潜力的革命性研究被迫停止的例子,也不鲜见。去年秋天,瑞典一家大学利用基因工程方法研发出一种“噬癌”病毒,这种病毒可以清除癌细胞,副作用仅仅是类似流感症状。但不幸的是,瑞典科学家们无法筹集到下一步研究所需的200万英镑资金。

科技与商业的结合,无疑是解决资金难题的钥匙。但是,科学家往往认为,“想法是无价的”,商人却认为,“没有什么是钱买不到的。”这两种迥异的观点,阻碍着科学与商业的合作。如何把科学家的智识与商人的生意算盘结合,以产生巨大合力应对癌症,是另一个应当审视的关键之处。

当前,世界各国都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在与癌症相关的科学研究上,既有政府主导的,也有民间的。民间基金作用也十分关键,以香港生物科技协会联合亚洲癌症研究基金会发起的新基金为例,与政府基金不同的是,这个新基金是专门资助从科技成果到临床产品的“关键一跃”。“申请这个基金,是为灭癌而来。从这里拿钱,你的责任和义务,就是找到战胜癌症的办法”。民间慈善基金是一个催化剂,让应用前景明朗化,拉动科技与商业的合作。

面对癌症,有的患者无奈地接受了它,不再反抗,但对科学家和全人类而言,没有这种选择。在香港,来自学术界、商界和政界的人士,携手正在抗击癌症的患者,以及他们的家属,吹响了灭癌的号角。未来发展如何?正如科学家所言,有赖“天时地利人和”,但愿南海之滨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唤起更多关注,汇聚资金、人才,找到方法,对付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凶残敌人—癌症。

希望未来我们可以“像谈论感冒一样谈论癌症”。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