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媒体:虚假广告也会影响医患关系

2013-11-05 15:30:50 来源:南方日报

医生屡屡被伤,看似是因医患之间矛盾而起,实际上,深究原因,更多的却在医院之外。

斯人已逝,温岭被患者杀害的医生追悼会已举行,广医二院致医生重伤的患者家属也以犯罪嫌疑人身份被刑拘,但关于医患关系、就医问题等讨论还在继续。微博上,有医生谈到,医生屡屡被伤,看似是因医患之间矛盾而起,实际上,深究原因,更多的却在医院之外。

想起以往多次采访中,总有医生提及对虚假广告的痛恨,原本好好的治疗,总被此扰乱。比如一位内分泌科医生,长期出诊,积累出一批老病号,对于这些老病号,医生有一套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要求患者定期复诊,根据其病情变化,来调整治疗方案,包括用药量、用药类别都会相应调整。可有时某老病号会拿着报纸指着上面的广告问医生,这个“药”是不是吃了效果更好,或是干脆不问医生,自作主张加吃小广告卖的所谓“药”,到头来,血糖没控制好不说,还出现低血糖问题。

一直以来,健康行业中某些产品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而发布夸张失实的虚假医药广告已经成为常态。广告中不对称的医药信息导致了患者过高的期待,夸大疗效、谎报疗效、聘请“医托”“专家”代言、低价诱惑患者等等,虚假医药广告表现出种种形式,这些医药广告涉及的产品多数本没有药品批号,有的是保健食品,有的是普通食品,有的是医疗器械产品,却都被包装成治病效果赛药品的“神药”,几个月、半年、几个疗程就能见效,使缺乏医疗常识的患者对产品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假如一个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正规医院就医,对比广告中宣传的产品疗效快速明显,自己却在正规医院的医生那得不到类似的疗效承诺,而且治疗过程还非一天两天,就会使患者产生认知失调,对医生的治疗产生质疑:“为何我这病总得吃药?”“为什么病情这么难控制?”“我不是感觉没问题了,怎么还要我吃药?”一个不懂医,或是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的患者,把个人对身体的感受作为疗效金标准,导致对病情的误判,一旦出现不良后果却直接把错误归咎于医生的无能和不负责任,从而埋下了对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的不满情绪。

温岭杀医案中,犯罪嫌疑人曾在事发医院进行鼻内镜下鼻腔微创手术,术后他一直感觉不是很舒服,认为手术有问题,于是找医生复查。在医生建议下,他去做了CT,CT显示情况正常,可他依旧不相信这一结果,不仅去其他医院检查,同时还不断向医院投诉,但均被告知无异常。据该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初得知这位患者对手术不满意,不论是医生还是医院的行政部门,都在努力处理问题和沟通。但他好像就是听不进解释。在事件中受轻伤的耳鼻喉科医生王伟杰就向媒体表示,他能理解患者看病的着急心情,但现实是,现在医学虽然看似很发达,但实际上对很多病都无能为力。医生都想把病看好,但医生不是万能的。

医生不是神,不是万能的,虚假医药却吹嘘出“神药”,让部分患者对医生的能力产生一系列误解,认为自己感觉病治不好,要么是医生无能要么是医生故意不给治好。在众多虚假医药广告中,保健产品出的“神药”最多。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13年中国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查报告》就指出,老年消费者选购保健品时过于迷信其功效,从而降低了对产品成分规格和质量的防范意识,调查显示,在受访者中,60.3%的老年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关注“保健品的功效作用”,远远高于对“保健品成分”(13.7%),“保健品品牌”(13.2%)的关注程度。在选择服用保健品的原因方面,超过四成的老年消费者认为保健品“能够调理身体”、“提高身体抵抗力或者免疫力,预防疾病”,另有近两成的受访者认为保健品能够“辅助治疗疾病”。而对于保健品,毕竟其不是药品,对于疾病没有治疗的效果认知意识不够强。正是有这样消费心理的老年人,而老年人大多存在各种慢性病,是健康消费的大群体,虚假医药广告因而才有生存空间,才可大捞一笔,结果陪上的却是老人家的健康。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