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帮助癌症患者平静离去 表现和态度远比治疗重要

2013-01-30 11:23:50 来源:搜狐健康

原标题[请帮助癌症患者平静地离去]

(来源:医师报)

本报记者 张雨 武亚莉 杨萍

12月1日,从台湾地区考察归来的北京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委员会的专家们聚在一起,激动地谈起在台湾看到的对肿瘤患者的治疗和临终关怀。“他们有安宁病房。在这里,没有医院那样压抑的环境;在这里,为患者服务的不仅有医护人员,还有社会志愿者、甚至牧师;在这里,有家庭一样的花园、会客室甚至咖啡间。”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宁晓红说,安宁病房的每位患者都有着生命的尊严,并在完成心愿后安详地离开;家属则顺利度过哀伤期,继续自己的人生。

然而,与台湾肿瘤患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内地的肿瘤医院病房里,随处可看到的是眉头紧锁,听到的是哀鸣悲泣。患者逝世后,留给家属的是无尽悲伤。同样是晚期肿瘤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感受却是截然不同。

而让晚期肿瘤患者更有尊严地走完余生已经不单是医生的义务,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大陆临终关怀刚刚起步

晚期癌症患者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就是癌痛,这也是患者最难忍受的痛苦之一。它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而且也易引起患者发生心理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比死亡更令人恐惧。有资料表明,60%~90%的晚期癌症患者伴有疼痛,50%的疼痛为中度至重度,其中30%为难以忍受的重度疼痛。

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提出,“到2000年,使癌症患者不痛”,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癌痛止痛原则。1990年,我国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召开全国癌痛专题研讨会,把癌痛三阶段止痛方案推向全国。此后,1991年、1994年和1999年,我国三次修改了阿片类药物的处方管理规定,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多次癌痛及姑息治疗学习班和临终关怀学习班,使姑息治疗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和推广。

河南省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郑州人民医院院长助理陈小兵向记者介绍到,对患者的临终关怀,肿瘤工作者近年来一直在努力,特别是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通过每年一次的全国会议和各种学术活动做了大量的教育和推广工作。此外,李嘉诚先生在国内创建的“宁养院”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具体工作。当然,与发达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相比,内地的临终关怀工作仍有差距。

刚刚起步确是造成差距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多数医务人员还没有从思想意识上重视起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于世英教授认为,就目前来看,肿瘤医生的主要工作似乎还在治疗癌症,这虽然是大家的本职工作,但对于患者临终关怀中一些具体情况的处理能力还有待提升。

医生的表现和态度远比治疗重要

肿瘤医生目前仍是与临终肿瘤患者接触最为密切的群体,对患者而言,医生的表现和态度远比治疗本身更重要。

于世英谈到,“临终治疗、临终关怀的意义在于帮助患者安详过世,而非纯粹地延缓生命。这与‘安乐死’是有区别的,我们并不是让临终患者快些离开,而是让每一名患者离开得更有尊严。”在临终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肿瘤医生需要着重思考治疗对于患者有无实际意义。例如患者呼吸、心跳骤停后,我们要不要做心肺复苏、是否需要插管等,这些问题都要及早与家属协商好。

在这个问题上,陈小兵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肿瘤医生在开展临终关怀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是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生命尊严,克服临终关怀工作最大的敌人——冷漠和麻木。应该切实做到“以人为本”,用心服务患者,用爱温暖患者,尽全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让患者有尊严、无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要使医生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必须做到:从观念上重视,从知识上充实,从行动上坚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吴晓明就向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例如淋巴水肿是临床上常见的因肿瘤压迫、手术切除或放射性治疗所致的典型症状。我们所做的大都是抬高患肢,减少输液,但收效甚微。台湾同道对此利用了我国传统医学的梅花针,轻轻刺破皮肤,减轻皮肤压力,同时抬高患肢辅以按摩,收到很好的效果,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在临终关怀过程中,肿瘤医生除需要对患者格外注意外,对于患者家属以及陪护人员也应多一分关注,因为他们的心情大都随着患者病情的变化而变化,甚至可能会出现一些矛盾的激化,毕竟患者与家属正处于一种即将诀别的状态。对此,于世英补充道,与家属的沟通同样非常重要,其中开家庭会议是非常必要而且要经常开展的。会议中我们需要讨论什么问题、需要哪些成员参加等都要足够细致。能够彼此真诚地谈论这些事,进而解决他们的问题,同样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临终关怀不只是医生的事

台湾的“安宁病房”中不仅仅有肿瘤医生,社工、牧师等人员的工作也十分重要,对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似乎不仅仅是医院和医生的工作,而更像是一种社会责任。

在于世英看来,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亟待更新,“我们需要改变对于死亡的态度以及临终前对于医疗的看法,这应该在教育层面就灌输到大家的思想中,目前,有关生死观的内容已进入台湾大学课堂。死亡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现象,‘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思想似乎有些落伍了。”

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到,不是所有的临终关怀都是在临终病房中开展的,英国便有医务人员征求患者家属意见,在家中开展临终关怀的做法。对此,于世英表示,今后我国在改革中可以主动尝试医务人员在家中对患者开展临终关怀的方案,当然前提是需要解放医生。

由台湾“安宁病房”中的社会志愿者、牧师等角色我们不难看出,开展临终关怀是一个团队的工作,需要大家协同配合。而整个团队“灵魂”依然是肿瘤医生。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李萍萍教授认为,由此便要求肿瘤医生,一定要有先进的治疗理念,紧跟国际医疗发展,并根据国际诊疗规范及时更新诊疗方案;要有娴熟的医疗技能和统筹协调能力,有效率地开展医疗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深刻的人文思考,要以患者为中心,并相信患者是医生与医学进步最好的老师,从而给予其更多的人文关怀。

案例 “安宁病房”能否落地

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宁晓红对台湾的安宁病房感触颇深。她介绍道,当前在台湾约50%的肿瘤患者死亡前接受过安宁疗护照顾,也正因如此,台湾肿瘤患者的死亡品质排名全球第14、亚洲第一。

那么我国内地能否同样发展“安宁病房”式的疗护呢?于世英教授毫不讳言,“难度很大,但我们确实需要。”她谈到,就目前而言,一个临终关怀专题病房能够容纳的患者人数是有限的,而且投入不菲,资源占用也相对较大。对于我国现有的状况而言,发展起来还是有困难的,因为我们目前还在着力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无论人力还是物力都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另外我国的社会志愿者队伍还没有真正建立,因此现在发展是有难度的。

陈小兵认为,我国大陆要设立安宁病房,首先是更新观念,其次是学习相关知识,最重要的还是开展具体的行动。卫生部目前正在全国推广的“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效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技巧 与患者沟通有法可寻

非语言沟通的艺术

触摸 “触摸”寓意着医务人员在关爱患者,而“被触摸”则能寓意着患者的存在和被重视。最容易被接受的部位是手,而握手则是最不受威胁的触摸。

身体语言 面部表情平和,不紧绷或皱眉,说话时要倾身向前或坐在患者旁边,并维持双方眼睛处于同一水平线,以利于平等的交流与沟通。

倾听 晚期癌症患者常有宣泄悲伤的冲动,医护人员要有耐心地倾听,并适时点头以示同情和理解。

语言沟通的技巧

多用鼓励性,启迪性语言,切忌用伤害性语言。

如遇到患者极度沮丧,可适当转移其注意力,帮助其从消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在交谈中,要不断表达自己的当时情感,用“是、我理解、还有呢”这样的语句,鼓励患者继续。

语言中体现文明性、礼貌性、规范性和情感性。称呼时不要直呼患者的姓名,要使用尊称和敬语。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使用建议商量的口吻,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满意的答复。

  • 分享到:
  • 推荐到豆瓣
  • 地 区
  • 职 位
  • 年 薪
  • 截止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