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正文

从《蜗居》看人生管理决策

2013-01-07 12:36:03 来源:中国管理传播网

《蜗居》是各大电视台热播的一部人生情感电视剧,是当代大学生留城奋斗史的缩影,以海萍、海藻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人性价值在房子等物质条件制约中产生了剧烈震荡,进而演绎出一场轰轰烈烈却又平淡真实的青春梦想。

《蜗居》有很多看点,贴近生活是它的生命价值所在。关于电视剧的评论很多,或褒或贬,剧情、人物等谈资很多。我只想借助这个熟悉的电视剧帮助青年人认清并选准自己的人生决策。

《蜗居》的主人公和所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都面临着人生众多的决策。我们不妨静下心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决策人生的。

一、环境决策——去哪里?

毕业之后去哪里,是每一个大学生最先遇到的难题。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留在学校所在的城市还是回老家?城市只是一个代名词,选择城市其实是选择一种生活环境。正如郭海萍选择留在江州(上海)一样,看中的是那些大广场、商业中心。不同的人选择大城市有许多理由:有繁华的商业街、有好的医疗机构和教育机构、发展机会多等等。可是,问自己一个问题:好的就是你的吗?剧中苏淳讲:商场再好也不是你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希望自己拥有所有最好的东西。换句话说,希望自己能做出一个最优的选择。其实,这个非常简单的管理学问题,决策学之父西蒙早已经明确的告诉大家:最优选择是不存在的。

那么我该如何选择呢?——选择适合你的生活环境。给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情景对照法:首先描述出自己喜欢生活城市的几个场景,比如漫步大学校园、逛商场等等,其次计算自己的生活成本和消费次数,最后对照自己的潜在发展能力和机会,看看你能真正拥有多少城市资源。

二、置业决策——怎么住?

决定留在上海这类大城市之后,下一个选择就是怎么住?租房子或是买房子?租房子更看重房租价格还是距离远近?对于租还是买房这个问题,绝大部分人的选择是从租房子开始的,甚至在后期买房子的时候,也都是需要啃老的。很多人的意识里,置业选择需要在稳定事业的基础上再去选择。我的理解,目前的置业选择其实是一种投资决策,而并不是生活归属。谁也不会在一所房子里住一辈子,你也不可能在同一个单位干一辈子。我的建议是:置业选择要与职业选择相分离。要搞清楚你买房子是亏还是赚,而不要仅仅考虑离单位远还是近。

对于租房这个选择,大部分的毕业生选择房租便宜的,原因在于减少生活成本。我见过很多人上班在北京二环,非要去北五环外租房子,理由是便宜,结果每天上下班需要三四个小时。很多人说,为了生活,我别无选择?真的吗?我有朋友每个月多花几百元租了个北三环的房子,下班后在附近小区摆两个小时地摊,一个月还能赚一千多。对于租房选择而演,节省开支重要,用好时间资源开拓另外的收入来源也很重要。

三、婚恋决策——嫁给谁?/要娶谁?

海藻面临的选择,是很多人追求的生活梦想。我做过一些调查,很多女生认为过上好生活的捷径就是嫁个有钱人。我问她们,如果把嫁个有钱人作为你的人生目标,你该怎么做?嫁个有钱人的前提有两个,一是有钱人能看得上你,二是你得认识真正的有钱人。很多人的长相、身材、素质不行,于是放弃了;很多人交际能力差,于是也放弃了。真正拥有合适的机会,且有能力敢去面对选择的,已经寥寥无几。可以说,海藻是一个勇者。然而纠缠着她的其实不是两个男人,而是两种生活。看着姐姐生活的沉浮,海藻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小贝还是宋思明,把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男人放在一起比较,这样的人生抉择,太难了。我的建议:婚恋决策最重要在于分析自我需求和偏好,可以做个人生需求排序。把自己认为重要的选项进行优先排序,比如:身高、学历、资产、家庭等等,选择前三项或前五项,谁符合就选谁。都不符合,就都不选。都符合就依次接着比较。

四、职业决策——做什么?

蜗居中海萍夫妻最终做了职业调整,海萍从日资企业离职创办了语言培训学校,苏淳从船厂离职开网店。大学毕业时,学校号召大家先就业再择业。于是,我们面临着更多的选择。职业生涯我们该如何规划设计。一要尽量选择自己喜欢做的职业;二要做有益于个人发展的事,做好职业积累;三要适时调整职业发展目标。职业的选择不是一尘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新兴的职业正在涌现,你可以去做领跑者;随着个人知识技能的积累,你的人生价值观发生变化,职业倾向也会有所不同。总之,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就是最好的选择。如果还有些高尚的想法,那就选择能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的职业,或许你也可以造福一方。(吕俊博)

  • 分享到:
  • 推荐到豆瓣

相关内容

  • 地 区
  • 职 位
  • 年 薪
  • 截止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