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浙江“医师多点执业”满一年 医生不愿离体制内

2013-02-04 11:29:44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前几天,一家民营医院的院长对记者诉苦,他曾开出80万元年薪的高价,想找一位杭州本地有威望的妇科专家来坐诊,当龙头。可是,广发英雄帖几个月,至今无人来问津。

他告诉记者说,现在他医院日常坐诊的医生,除了从外地聘请来的,就是本地大医院退休返聘的医生。他们很想做强妇科,去年就在大医院物色有名望的医生,但都被拒绝。

记者很困惑,按照现行的政策,我省各大医院副高级职称及以上的医生,不用跳槽,就允许直接去民营医院执业行医。

这项被称做“浙江省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的政策,已经实施整整一年了。

昨日,记者来到省卫生厅、杭州市卫生局,以及多家医院,了解“多点执业”,也就是医生到民营医院“兼职”的登记情况,发现真正履行备案签约手续,在其他医疗机构执业的中西医医生人数仅44人,其中西医仅8人。

公立医院医生不愿意“流动”,多挣钱,还是患者没需求,民营及基层医院不接受?

昨日,记者前往各家医院及卫生行政部门进行了调查采访。

调查

政策叫好不叫座,仅8位西医签约

从“单位人”变身“自由人”,改变有点难

患者和民营、基层医院都盼望专家“流动”起来

记者首先从省卫生厅了解到,“医师多点执业”是随着我国新医改推出的重要举措。我省于2011年底出台相应政策,而实施时间是2012年2月1日,到今天刚好满一年。

该政策规定,身体健康的高年资医师,可申请增加1~2个执业地点。

其中中医类执业医师,到其他医疗机构去坐诊,其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按照《中医坐堂医诊所管理办法(试行)》执行。

医生从此允许成为“社会人”,可自由执业。

而在此之前,医生的执业地点只能有一家医院,也就是“单位事业人”。如果医生外出会诊、手术等,都要向单位报批。

这项政策实施之初的确受到追捧,被百姓期待、叫好,也受到医生欢迎。

但是,叫好的政策并没出现叫座的结果。

时隔一年,昨日记者从省卫生厅了解到,响应“浙江省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在省卫生厅备案的中医、西医加起来,只有44人。其中,西医专家仅有8人,其余均为中医师。

这8位西医医生,分别来自省立同德医院、省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附属儿童医院、附属口腔医院。也就是每家医院也只有寥寥一两人。其中,还有几位是退休返聘人员。

从专业来看,主要是口腔科、妇科、儿科,在行业内,“属于不那么热门的科室”。

“多点执业”在省级医院遇冷,那么在杭州市级医院又怎样呢?

记者于是又采访了杭州市卫生局。

杭州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没有向记者透露具体数字,只是肯定地说:比起省级医院,备案的医生更加少。

记者又追问到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有2位医生进行了多点执业签约备案。但都是中医师。一位仍在浙一工作,但自己又开办了一家诊所;另一位则签约去了另一家中医门诊部执业。

“多点执业的前提,是不能影响第一执业地点的正常工作,所以这两位医生,都是在休息时间去别的地方坐诊的。”浙一一位领导向记者解释说。

多点执业的供方——大医院医生响应政策的不多,那么需求方——民营医院和基层社区医院又是怎么样的态度呢?

在采访中,一位民营医院院长向记者坦言,最初在杭州办医院,就是看中杭州人文环境好,希望打造一家高端医院。“高端医院最主要的不仅是环境一流,专家和管理也要一流,也是那时候,动心思挖人。谈了几位在大医院工作的医生,我们双方已经基本达成了一致,充分利用专家休息时间来这里坐诊和开刀,可最后都卡在医院‘不鼓励’,最后不了了之。现在,医生基本上是用会诊的形式,临时来客串一下。”

对专家多点执医,患者又是怎么样的态度?

记者昨日在余杭一家医院的官方网站上,看到“外聘专家周日坐诊”的信息以浮动广告的形式,悬挂在网站首页。

于是记者来到这家医院采访,医院负责预约挂号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外聘专家来自杭州一家大医院,是以两家医院合作的形式吸引来的,每周来坐诊的专家不同,不固定。

在门诊等候区,记者遇到了从附近的星桥镇来看病的周阿姨。周阿姨说:今天是看皮肤科,因为晓得有个杭州大医院来的好医生。

“本来想去杭州看的,但是我儿子没时间陪我,我自己也不认识路,正好邻居说有杭州的专家来这里,所以自己坐车,一趟车就到了。”周阿姨说,她前两个星期就挂了这个专家号。

“如果有固定的杭州大医院的医生来看病,你觉得好不好?”记者问。周阿姨笑了,一个劲点头:“当然好了,那多少方便,我就认牢他看病了。”

追踪

管理部门:

希望有更多的医生参与

在昨日的采访中,记者与卫生部门管理人员进行了交流。了解到,我省一直在不断鼓励医师多点执业行为,希望有更多的医生参与其中。

比如原来只有副主任医师职称的医生才能申报的,现在有中级职称也可以。

比如加大发展民营医院的政策力度,推进现有民营医院向规模化、高端化、特色化发展,我省今年将提高全省民营医疗机构床位数,必要时核减床位使用效率较低的公立医院床位数。

这无疑让公立医院的医生有了更多执业的需要。

多点执业,这项改革的初衷是“医患双赢”的举措。其本意是希望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通,在让更多患者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的同时,也让广大医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价值,获得更多收益。对医生来说,通过外出会诊增加了收入;对患者来说,得到了大牌医生的诊疗;而对于邀请医师外出会诊的医疗机构来说,留住了患者,也增加了收入。

但是医师多点执业之所以叫好不叫座,这位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认为,与这项政策目前的配套还不成熟有关。主要在于相关人事、分配、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滞后。如果短期内无法彻底转变公立医院医生的身份,无法改变“单位人”或“体制内人”的培养模式,上述矛盾就会一直存在。

“比如说,劳动合同怎么签,第一执业点和第二、第三执业点是否应该分摊医生的社会保险费用?多点执业人员在不同执业机构的工作业绩、工作表现和职业素养,能不能够得到综合客观的评估?等等。”

医院:

顾虑重重,怕人才流失

昨日记者希望能采访更多的大医院,但大多医院领导都婉转地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假如有医生提出申请,医院鼓励这样的行为吗?”记者试探性地询问。

“这个很难说,医院未必同意。”虽然明确拒绝了记者的采访,但是这几家医院的工作人员还是简单地告诉记者他们的顾虑:能去外面执业的医生,都是有能力的医生,对医院而言,医生有了第二执业地点,难免会因为各种原因,把患者“带过去”,虽然医生是个人出去,但他依然顶着大医院的帽子,而一旦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医疗事故或者医疗纠纷,责任难以界定,医院会不会要担责任?是件麻烦事。

顾虑之二是,医生还是“事业单位”的人,工资、奖金、福利和各种保险都由医院负担,而医生成名了,却要去其他医院执业,从这个角度看,医院“吃亏”了,换谁都不情愿。

目前像浙医一院、浙医二院等大医院,基本是以单位协作的方式,将优质医疗资源、名医专家向基层输出。这些医院都有长期派出大量的高年资专家到基层坐诊。有些医生,已经连续在基层医院工作两年,为基层患者服务。

浙江省人民医院和省立同德医院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医院对多点执业不鼓励也不反对,所以备案者寥寥。多数大医院业务量饱和,而且编制奇缺,医务人员都在超负荷工作,根本无暇分身去多点执业。

“多点执业,听起来很动听,看起来很美好,但问题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早在十多年前就凭着过硬的外科手术技术,带着一套手术设备在多家医院“执医”的某胆石病专家一语道出了多点执业所处的尴尬处境,申请多点执医,必须经过原来单位的同意,这道手续,无法让医生踏实地在其他地方行医。

“现在很多多点执医,其实都是表面文章。”这位医生告诉记者,他理解的多点执业,不是对口支援,也不是医院之间的技术协作,而是医生作为真正的自由人,在多个医疗机构执业。

医生:

放弃体制内机会不甘心

医生是不是愿意“走出去”呢?

在被4家医院委婉地拒绝采访后,昨天上午,记者通过微博私信联系到国内知名心血管外科医生张强,他爽快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刚刚从上海一家三甲医院辞职“下海”的张强,现在是上海沃德医疗中心的签约医生,是一位“自由人”。

“确实,一些优质的民营医院,特别是外资医院,在薪酬上更有吸引力。”张强说,这一点,的确会让公立医院的管理者担心,自家医院专家会因此流失到民营医院。

“但是,”张强话锋一转,“对很多医生来说,他们也不愿轻易放弃体制内的机会。特别是大型公立医院,科研力量、病人资源,还有晋升机会,同样也是吸引医生留在体制内的因素。”

“医生是单位人,你属于这个单位,你就不自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胆石病专家也有这样的顾虑:公开提出多点执业的申请,或许就被认为“不忠于”本职工作。

作为一位年轻时就以精湛的手术技术被人牢记的专家,这位医生坦言,其实外科医生心里还有另一个顾虑:西医是一个团队在活动,如果没有团队的配合,安全性得不到保证。

“比如一台手术,麻醉、护士、助手,依靠的是整个团队的合作,不像中医,一个专家就可以包揽望闻问切。”这位医生说,多点执业可能存在的风险,也让很多西医专家在门口“徘徊”。

专家:

突破改革阻力,让更多患者受益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刘国恩一直在关注医疗体制改革。在他看来,医师多点执业是公立医院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改革的一个阻力。

“这么多年来,医生一直被医院视为自己的资产,现在要求公立医院改变思路,为医生提供开展医疗活动的平台,而不是约束医生,这是强有力的挑战。”刘国恩说,过去几十年,医生都是机构人,现在要把他们变成社会人、职业人,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现在的管理者大多不愿冒这个风险。

刘国恩告诉记者,在国外,医生只要取得执业医师证书,可以在任意医院执业,国外的医生收入高,并不是因为所在医院给予的报酬高,更多的是自己创办诊所获得的收入。

“所以从整体利益考虑,推行多点执业有助于优质医疗资源让更多患者受益,这是新医改中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这项任务任重而道远。”一位卫生部门专家最后总结说。

本报记者 王蕊 丁颍鹃

本报通讯员 夏燕燕

  • 分享到:
  • 推荐到豆瓣
  • 地 区
  • 职 位
  • 年 薪
  • 截止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