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国行:手术室里研究经济

2013-03-28 14:15:23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原标题[公众莫把诺奖得主当机器猫]

201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尔文·罗斯用亲身经历说明经济学家该干什么 中国公众对诺奖得主存在盲目崇拜

日前,一场名为“市场设计 中国机会”的主题演讲与圆桌会议在深圳华侨城举办,这是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尔文·罗斯(Alvin Roth)此次中国行的最后一站,他先后到了北京、顺德和深圳。

一路走来,中国公众抛给他“十万个为什么”,他却坦言,自己并非全能专家。这是一位进手术室研究经济学的大师。

文/本报记者王丹阳

图/受访者提供

1920年,哲学家、诺奖得主伯特兰·罗素访问中国时说:“中国是一切规则的例外。”将近一个世纪以后,这个论断被抛给了另一名到访中国的“罗大师”——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61岁的犹太裔学者埃尔文·罗斯。

“好肾用在刀刃上”

在深圳演讲现场,有人问罗斯:中国是“市场设计”的例外吗?“市场设计”理论,正是罗斯的赖以摘取诺奖的成果,该理论对常人而言非常高深,大体上可以这样描述它:将经济学中的博弈论应用到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分配中,力求实现公平与高效。

现场听众期待罗斯能对人民币汇率、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展开分析,但在随后的演讲中,他照旧着眼于日常生活,在将近15分钟的演讲中,罗斯着重提到了人体器官移植问题。

据罗斯介绍,根治肾衰竭的方法是肾移植,现在美国有10万人等待肾移植。但即便有亲朋好友愿意给病人捐肾,也有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无法配对。一种现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是:病人A的家属捐一个肾给病人B,以换取病人B的家属提供一个适合病人A的肾——不基于金钱交易的活体交换并不违法。

“他们可能要等很多年,整个过程就像等死一样。”罗斯认为,如何能让更多的捐赠者与病人配对,就能节省时间,挽救生命。这看似简单,愿意捐肾的捐赠者是供应方,需要肾的病人是需求方,但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它却充满了“例外”。

为了了解肾移植的全过程,罗斯曾身着手术服进入手术室,看捐赠者身上的肾如何被摘出来,然后移植到病人身上。他很快就发现了问题:“一些病人得不到他们想要的肾。他们有的已经是第二次移植了,有的已经病了很久,有的体内有太多抗体。与此同时,有的病人对肾的要求其实并不高,但他们却得到了超出实际需要的肾——这个肾恰恰是其他病人正在苦苦等待的。”

罗斯指出,可通过“市场设计”计算出最优化配对的方案——而非一个受赠者接受一个捐赠者的肾。“现在我们可以做到20个人同时进行10组移植。”其实罗斯认为解决肾移植难题的最佳办法可能是允许公开买卖肾脏,但法律框架下并非身为经济学家的他所能改变的,他能做的只是在现实条件下解决现实的生活问题。

竟问大师剩女怎么嫁

“一个不想进手术室的经济学家不是好经济学家。”在罗斯发言后,现场支持人如此感慨。在场的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周林也对“经济学该如何走入生活”这个话题颇有心得,因为上海的车牌拍卖、北京的车牌摇号等车牌配置,无不是中国“市场设计”的典型案例。

周林认为,虽然不像人民币汇率之类的问题那么宏大,但车牌分配事关每个城市居民的现实生活,问题在于,政府官员与经济学家之间的交流不够,地方政府官员的大多数决策都未经“市场设计”专家进行资源配置最优化的设计。

香港科技大学金融系教授丁学良2005年曾提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的观点,一度引发舆论讨论。丁学良当天也在场,他解释了自己当年抛出那个观点的依据:“当年国内经济学界存在两个最糟糕的现象,一是给政府做顾问,领导说月亮是圆的,他就说月亮当然是圆的。二是很多人自称是经济学家,但不做研究,天天给特定公司或特定产业当代言人。”

“我觉得国内的经济学家应该像罗斯教授那样,做真正的经济学研究,要关注大部分人的福利,教育、医疗、住房等等。”丁学良说。

《时代周报》记者张子宇是罗斯此次中国行的随身翻译,在他看来,国内公众对诺奖得主存在“全能”期待,不切实际地期待他们能回答方方面面的问题。此前,《时代周报》曾邀请2008年度诺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等三位诺奖得主来广东。

“很多人让罗斯预测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速度,”张子宇介绍说,“罗斯只能开玩笑说是7.8,跟中国官方的目标保持一致。”从北京到广东,很多人期待罗斯能谈论诸如楼市“国五条”效应、中国房价会否暴跌、中国大学生就业难、城镇化的弊端、该不该去美国底特律抄底楼市等包罗万象的问题;甚至有人问他“剩女”该如何嫁人……

“我不是中国问题的全能专家,也不是一个宏观经济学者。”不懂中文的罗斯说。他说,中国的“例外”必须由中国自己的经济学家去解决。

  • 分享到:
  • 推荐到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