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正文

投资经理职业规划不明 人才难留

2013-03-08 16:03:18 来源:厂长经理日报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专户监管制度的放开,点燃了专户投资相关各方的热情,然而随之而来的人才匮乏问题,却使得多数基金公司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能“望财生叹”。

专户业务曾被视为基金公司与私募正面交锋的开端。但是,现在基金专户却已面临与公募同样的尴尬人才流失。

专户投资经理人出走

专户成立之初,凭借绝对收益的吸引力,专户业务迅速发展,人才需求也急剧扩张,更多的公募基金经理投身其中。一时间,最优秀的基金经理们聚首专户。然而从2011年起,随着专户投资业绩的差强人意,专户投资激励机制不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等问题的暴露,专户投资经理的任职开始步入动荡期,许多投资经理离开转战私募、更换公司或者到一级市场,这对于造血功能本就不足的专户,又要面临失血的尴尬。

业界引起关注厂长经理日报度最高的便是广发基金原专户投资部总监封树标离职,而其他未对外披露的专户投资经理的更换案例还有很多:深圳某公司旗下三只一对多专户均更换投资经理;上海某合资公司的一位专户经理弃专户奔私募;负责筹备专户业务的华商基金总经理助理庄涛转战一级市场。

 

另外,随着近几年公募基金数量的激增,投资人才匮乏现象更加凸显,公司间的人才争夺,导致了部分投资管理人从专户业务到公募基金的回流。

“新”专户遭遇人才困境

急于步入专户业务的中小基金公司正在饱受梦想近在咫尺而无法实现的煎熬:专户业务门槛降低,但没有称职的人才,专户业务无法开展,公司陷入对专户人才的极度饥渴状态。上海一家小型基金公司因为时间问题,在寻找合适人手上慢了一步,以至于无法申报资格。

上海另一家中小基金公司高管透露,其公司提前进行了专户部门筹建,“虽然专户负责人进入公司一年多由于并未实质开展业务,但还是要提前准备的。专户负责人非常难找,业绩不错的专户投资人,自然在原公司受宠,想挖角我们也开不起价码;业绩一般的,我们又不敢贸然请来,怕花了钱挖错了人。”因此,公司为了请到专户负责人,开出了不低的价码。

但这并不是所有公司都会采取的策略。北京一家中小小型基金公司就是采用了着手从公司内部培养合适的投资、研究人选来组建专户团队,并计划由其公募业绩出色的投资总监出任专户的负责人。

需要更好的土壤

“专户投资经理的出走,说到底仍是激励不足。”深圳某基金专户投资经理认为,在业绩激励方面,专户投资经理的待遇远不如私募。“一般公司会对专户客户承诺6%至8%的保底收益,在超过这个基准收益以外的部分,公司才能提取20%的收益,而投资经理所获得的,仅仅是2至3个百分点。”

由于市场环境不好,专户投资经理的收入并非如人们想象中的丰厚。

此外,一些比较保守的基金公司对于专户投资经理和公募基金经理都采用同样的业绩考核办法,而这显然对专户投资经理更为不利。南方基金专户投资管理部总监吕一凡认为,对于专户人员的激励关键不在于金额多少,而在于激励的方式。诺安基金明确提出“公募的平台、私募的机制”,已将专户激励制度的改革放在重要位置。

在本次接受采访的专户投资经理中,有近一半受访者表示,除了激励不够导致薪水不满意外,根本看不到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这其中,公司管理混乱,机制不清晰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上海某家中型基金专户负责人因不能忍受股东集权带来的管理机制问题,辞职转去一家更大的基金公司担任专户负责人。之后的两年间,他为这家公司搭建了十几人的团队,几十亿的专户管理规模,和每年过亿的利润。他说:“因为在这里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投资经理希望能在一个机制明朗、管理得当的环境中工作,看到明确的职业规划,“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能算是苛刻的要求。这样看来,如果公司在决策过程中除了考虑股东的回报,也多考虑下雇员的所求、持有人的利益,那么对人才的吸引和人事稳定总是应该是有利的。毕竟,最终创造回报的还是“人”。(王慧娟)

  • 分享到:
  • 推荐到豆瓣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