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正文

向星巴克学习重塑员工人生

2013-04-26 16:28:14 来源:商业评论网

一个人意志力的强弱对于他的成功或幸福关系重大。

当我们尚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我们以为某个同学的成绩之所以更好,乃是因为他(她)很聪明,事实果真如此吗?

极有可能不是。

有一个著名的试验,是20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针对4岁幼童做的那个著名的意志力试验。

试验是测试孩子们在面临糖果的诱惑时的不同表现,具体试验细节在此我就不赘述了。

但试验的结果我仍想回顾一下。

研究员记录道,

“相比于智商,自律性能更好地预测学生的学习表现。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哪位学生的成绩会有提高,通过自律性可以预测出结果,而智商就达不到这一点……相比于智商,自律性会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有更大的影响。”

既然试验结果告诉了我们,自律对于学生的学习表现有非常大的影响,那么在企业里呢?员工们的工作表现与员工们的自律水平关系密切吗?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让我们看一下餐饮界巨擎星巴克公司在这方面是如何做到出类拔萃的。

在[美]查尔斯·都希格所著的《习惯的力量》一书中,作者为我们列举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

男主人公的父母毒瘾缠身,男主人公的生活也乱成一团,但星巴克改变了他的命运。

就职于星巴克,让他在25岁时手下有了40名员工,是两家年收入超过200万的星巴克门店的经理,他的薪酬是44000美元,享受401(k)计划。

入职星巴克后,男主人公上班再也没有迟到过,工作时心情也不再忐忑。

书中有段这样的描述:

“‘没人能伤害到你。你想变得多坚强,你就会有多坚强’。

他在任职之初就参与了星巴克的一项贯穿员工职业生涯的培训课程,在一次培训课上,他听到了上述那句话。

这项培训计划经过了严密而充分的规划,如果他完成所有模块的培训,就等于获得了大学学分。特拉维斯说,这个培训改变了他的一生。

星巴克教会了他如何生活,如何集中精力,如何按时上班,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最关键的是,星巴克传授给了他意志的力量。“

好吧,让我们看看星巴克是怎么做的。

“在入职第一年,星巴克的所有员工都会获得不少于50小时的课堂培训时间,并且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家中学习工作手册,与委派的专属导师进行交流。

星巴克教育的核心紧紧围绕着一项重要的习惯,就是意志力。

大量研究表明,意志力是引导个人走向成功最关键的阶梯。“

“早在初期,星巴克就开始研究如何指导员工调节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律性,从而在提供各项服务的时候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

如果雇员懂得如何保持精神的集中和自律,即使是在8小时轮班的最后一刻,他们也能一如既往地提供星巴克顾客所需要的更高级别的餐饮服务。“

“星巴克已经支付了数百万美元用以开发员工的自律培训课程。

实际上,公司行政部门也编撰了工作手册以指导员工在生活中将对意志力的锻炼培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部分来说,正是这些课程促使星巴克由一家一蹶不振的西雅图企业,发展为一个拥有17000家连锁店、年收入超过100亿美元的餐饮界巨擎。“

上面的这些文字,让我们看到了星巴克的伟大,告诉了我们“星巴克已经支付了数百万美元用以开发员工的自律培训课程。”

以及星巴克教会了他的员工“如何生活,如何集中精力,如何按时上班,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关键的是,星巴克传授了意志的力量。”

回头看看我们国内的企业吧。

花费数百万美元开发员工自律培训课程?

怎么可能?除非是老板脑袋进水了。

老板们心想,“员工自律不自律关我什么事?员工只需要按要求将活干好,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就可以了,至于员工是否自律不用我们操心。”

星巴克还教会了他的员工“如何生活,如何集中精力,如何按时上班,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传授意志的力量。”

这在国内大部分企业更是被视为没事找事。

老板和管理者们心想,

“员工们‘如何生活’关我们什么事呢?员工们最重要的是做好本职工作,至于他们‘如何生活’我们可管不着。

星巴克还要教“如何集中精力”,“如何按时上班”,“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传授意志的力量”?

上述这些更是被视为过于务虚,看不见摸不着,不“落地”,不能解决问题,都是“大道理”。

“集中精力”,“按时上班”还用我们教吗?

老板和管理者们心想,

“你不集中精力你就不能将活干好,你也不能比别人干的更多”,特别是那些以计件付酬的制造型企业,多干点就能多拿点工资,“多拿少拿那是你们员工自己的事,你做多少我付多少,至于你是否集中精力那就不关我事了”。

“控制情绪”,和“传授意志力的力量”?

对于国内企业的老板们来说,更是觉得好笑。

老板们心想,“只要你们不在厂里打假闹事就行了,要不要控制情绪那是你们自己的事”。

“传授意志力”更是虚无缥缈,老板们才不愿费那个劲,抑或者老板自己都没什么意志力。

目前国内不少已经走在“成功”大道上的企业,不少是资源垄断型,或者有特权人物“关照”,与企业的管理水平关系还真不大,与老板的职业化程度,员工的职业化程度也没多大关系。

当然,我们知道星巴克在员工的教育训练上花费那么大的精力和成本也是系统的力量,我们不能单单指责国内企业的老板“没有格局”,“视野不够”,“胸怀不够”,因为这跟企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阶段有关。

事实是,星巴克在全世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正如作者所说,“部分来说,正是这些课程促使星巴克由一家一蹶不振的西雅图企业,发展为一个拥有17000家连锁店、年收入超过100亿美元的餐饮界巨擎。”(杨柳君)

  • 分享到:
  • 推荐到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