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整治“贿赂门”应视作行业改革契机

2013-07-22 16:03:36 来源:健康报

□曹 政□

葛兰素史克公司高管涉嫌商业贿赂的丑闻仍在发酵。尽管最终结果仍待调查,但是这次事件的高调曝光,再一次让公众窥见了医药行业腐败的黑幕。

医药购销与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以及资源开发等领域,一向被视为商业贿赂发生的“重灾区”。为此,相关监管部门付出了诸多努力,包括整顿药品流通环节,不断下调药品最高限价,甚至一度在卫生系统内部成立“治贿办”。但葛兰素史克事件及过往曝光的医药营销中腐败事件表明,行业的现状距离监管部门的理想仍有较大的差距。

医疗卫生领域的腐败是全球共同面对的毒瘤。根据国际反腐败组织“透明国际”2006年的推算,各国由于腐败而造成的损失,一般占公共卫生支出的5%。2012年,葛兰素史克在美国就因为非法向医生推销药品,支付了创纪录的30亿美元罚款。

不过,中国的情况更加复杂。长期以来,公立医院获得政府的公共补贴数额极小,价格严重偏离价值的医疗服务收益也难以满足补偿,因此药品及其他设备、耗材的收入成为重要补偿来源。医院希望通过高价药品获得更高收益,在这一点上与企业的诉求不谋而合。对于企业而言,提高价格既能增加利润,又能促进销量,自然愿意花力气“公关”掌握定价权力的政府部门。

医生的价值无法通过提供医疗服务得到体现,在企业的诱惑下,一部分医生会想办法通过灰色渠道获取利益,或者直接接受现金回扣,或者接受企业过度“热情”的赞助。由于这样的行为并不会与医院的利益发生直接冲突,一些医院管理者对于这些越界行为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样,链条上的每一环在无形的默契中形成了利益共同体,面对监管部门隔三岔五的高压式查处,这个共同体不仅不会崩溃,反而会联系得更加紧密,甚至寻找到更为隐秘的方式逃避监管。

治病讲究对症下药。监管部门首先应当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力度,规范行业行为和市场秩序。除了仿效国外,加大处罚力度,增加企业的违法成本之外,还可以通过督促企业公开相关信息,增加市场透明度,增强社会监督力度。一旦再有类似丑闻发生,追责范围还应扩大至政府相关部门。

一个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需要最基础的支撑。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同时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让药品真正成为医疗成本;进一步健全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让医院管理者的权力在合理的规则内运行并受到监督;让医务人员获得正向激励,使医生的真正价值得到尊重,能够通过医疗服务获得合理收入……这些和目前推进的公立医院改革目标是一致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上述目标的实现,如果没有发改委、人事编制部门、物价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等掌握改革话语权的部门参与,单靠医疗卫生系统的努力很难完成,这也是为什么公立医院改革目前推进艰难的原因。

葛兰素史克事件的曝光,给了我们对整个系统反思的机会。治疗腐败,不能仅靠医药行业运动式的整肃,而是要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合理、有效的医疗服务体系。

  • 分享到:
  • 推荐到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