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创新药开发:内外资企业同台唱和

2013-07-08 17:35:21 来源:中国医药报

7月2日,先声药业和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在南京举行了长期研发战略合作仪式,宣布双方将进一步延续自2010年开始的新药研发合作伙伴关系,并在中国携手开发上市百时美施贵宝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生物制剂阿巴西普的皮下注射剂型。

近些年,无论是跨国制药企业,还是本土制药企业,在药物创新研究方面都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叠加的结果是,新药研发不再是以前那种“有我就没你”的不相容模式,而是开始“同台唱和”,成为“相似相容”的携手并进。

跨国药企  告别“独角戏”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副校长兼创新执行董事马克·克劳威尔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传统西方发达国家新药创新的主体主要包括三个力量。

一是大学和非营利科研机构。他们从事疾病机理的研究,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和创造新的临床治疗手段(例如全人源化治疗性抗体)。其研究经费主要来自国家和专业基金机构的科研资助。

二是技术创新型中小公司。他们基于公司创业人员自主的创新技术,致力于开展新药研发的早期研究。其经费主要来自早期风险投资。

三是超大型制药公司。他们集中了一大批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采取类似于工厂流水线的协作形式,针对新的靶点基于成熟的平台技术进行创新药物分子的研发,或基于新的技术平台针对新的和老的靶点研发创新药物。巨大的研发经费来自企业的利润和资本市场的资金。成果的出路是产品上市并获取巨大回报。许多所谓的“重磅炸弹”产品皆出于此。

困扰人们的是,近年来药物创新越来越困难,表现在创新周期越来越长以及成本不断增加。观察人士指出,西方发达国家的药物创新已呈现出两大新趋势。

一是“反向创新”。跨国企业全球战略经历了“全球化”和“本土化”两个主要阶段。“反向创新”是指一种与“全球化”加“本土化”相反的商业和创新模式。在“全球化”加“本土化”模式中,跨国企业将创新重点放在其所在的发达国家,将研发成果及产品推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并针对当地情况对技术和产品进行微调。“反向创新”模式是这一过程的逆化,企业将研发重点放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并利用其在全球的丰富资源和经验为当地市场需求开发产品、服务和技术。相关技术和产品在当地市场成熟并获得成功后,反向推广到国际市场和发达国家市场。具体的案例包括,礼来在中国设立糖尿病研究中心,这一举措将帮助礼来更好地满足中国糖尿病患者尚未得以解决的巨大医疗需求,未来还可以将在中国市场研发出的产品推广到全球市场。另一个案例是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启动的中国项目II(China Project II),该项目是勃林格殷格翰在全球产品研发上的一次重要的战略调整及突破。通过这个项目,中国研发人员将和欧洲及美国同行一起参与制定公司的全球开发策略,中国的临床实践和需求会得到更早更科学的整合,从而更好地满足中国患者的需要以及针对特定适应症或疾病的治疗。

二是从自主研发模式向合作研发模式转变,与大量外部伙伴进行不同层次的合作,使资源得到最广泛的利用,既增强了研发效率,也加速了药品开发和上市进程。昆泰公司亚洲区副总裁、首席医务官兼药品开发总监Amar Kureishi告诉记者,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新药研发模式是“轮辐模式”,为什么叫轮辐?指的是像车的轮毂那样,中间是牵头研发的制药企业,它需要通过跟周围各个专业领域的合作伙伴(例如融资公司、研究机构、CRO等)共建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系统的成功依赖于跟各个合作伙伴共同取得成功。这是一种互补性的模式。辉瑞全球执行副总裁、首席医学官Freda Lewis-Hall告诉记者,在目前药物创新面临着巨大挑战的环境下,全方位的合作开发创新药物非常重要,例如辉瑞和施贵宝有一个合作开发的药物叫做阿哌沙班,它是一种血栓抑制剂,用于接受过臀部或膝部置换手术患者的血栓预防。另外辉瑞和强生还有一个合作研发的项目叫Bapineuzumab,它是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药物。

本土药企  登上全球舞台

与跨国药企同步变化的是,本土制药企业在药物创新舞台上担纲主演的梦想实现得越来越多。前不久,卫计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青在一次行业论坛的演讲中透露,目前我国制药行业已经完成了209个“十二五”课题立项。在这些立项中,牵头单位最多的是企业,经费的大头也是企业。这说明“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已经充分体现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战略思想。李青还表示,目前为止重大新药创制投入几十亿元,已经取得新药证书28项,专利715项,直接经济效益309亿元。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肖瑞平则告诉记者,目前生物医药占到生物经济的60%,一些重大的技术进展都在这一领域得到了应用,未来人类将进入生物经济时代。毫无疑问,时代对中国生物医药研发既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她说,目前美国生物制药已占全球63%的份额,欧盟占25%,随着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兴起,这个格局可能很快会改变。

从具体的研发模式来看,除了在本土进行新药研发,中国企业的新药研发也开始走出国门:绿叶制药旗下的血脂康自2011年起在美国开展二期临床研究,其在研产品LY03003(一种治疗帕金森的神经科用药)也在中美同步申报,2012年1月获得FDA临床批准开展临床试验;恒瑞医药则已在美国设立分公司,进行创新药物前期研究和规范市场的注册认证,其抗糖尿病一类新药瑞格列汀正在美国进行一期临床;海正制药与西班牙CINFA共同研制开发的他克莫司胶囊于2010年获得欧盟上市批准,海正还投资美国赛金药业(Sagent Pharmaceuticals),资助美国Photolitec 600万美元开发肿瘤药;广州和记黄埔则与阿斯利康共同开发靶向抗癌药物沃利替尼……

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本土企业的药物创新,可以借鉴日本药企。上世纪70年代,日本药企主要生产仿制药;从80年代开始,日本药企在本土上市创新产品,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药许可;到了90年代,日本公司则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参股、并购公司,以扩大产品销售范围,最终成为世界级公司。武田、安斯泰来等莫不如此。

研发新药  合作水到渠成

百时美施贵宝(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及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总裁彭振科认为,如今,跨国制药企业与本土制药企业携手合作进行创新药物研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今年,罗氏与歌礼生物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歌礼”)联合宣布在中国合作研发和生产罗氏丙肝新药Danoprevir。根据合作协议,歌礼将出资并负责创新药物Danoprevir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开发、注册以及生产工作。罗氏将根据阶段性成果向歌礼支付药物开发及商业化里程金。双方将在临床开发和商业化运作方面展开合作。合作协议中还涉及了销售提成费。

先声药业和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在药物创新方面的合作更是全面开花。2010年11月,双方开始共同开发抗肿瘤化合物,即临床前小分子MET/VEGFR-2抑制剂,通过加强两公司在优势领域内的互补性,合作旨在加快临床概念验证实验的步伐;2011年12月,双方拓展合作领域,共同开发心血管化合物,即临床前胆固醇酯转移蛋白抑制剂。根据协议,先声药业获得了研发和在中国商业化运营BMS-795311的独家授权,而百时美施贵宝则保留了该产品在所有其他市场的专属权。两家公司共同制定BMS-795311的战略发展规划,探索该化合物在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疾病进展方面的临床应用潜力。该化合物的前期研究开发工作也由先声药业负责。今年5月27日,双方在美国共同宣布,在中国携手开发上市百时美施贵宝生物药品Orencia(abatacept)。此前,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Orencia已经分别在美国、欧洲和日本获批上市,并取得巨大成功。2012年,Orencia在全球的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与先声药业的合作,也开创了百时美施贵宝与合作伙伴携手抗击疾病的新模式。(本报记者  张  旭)

  • 分享到:
  • 推荐到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