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中医药人才培养要考虑中医特殊性

2013-09-03 11:20:56 来源:中国医药报

□ 李京生

60多年来,中医药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院校教育已经成为中医药教育的主体,为我国卫生和中医药事业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但是在发展中,由于对中医药认识的偏差,过分借鉴西医药院校教育理论和方法,忽略了中医药教育的特殊性,忽略了中医药传统教育方法的实用价值,出现了偏差。

传统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几千年来主要以师承教育为主。首先徒弟愿意学。“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中医药是特殊行业,从事中医药的人必须要有悟性,否则深奥的中医药理论是很难理解和融会贯通的。此外还必须要刻苦用功,才能学到真本事。其次师父愿意教,管理严格。师徒有缘,朝夕相处,情如父子,这种关系建立以后,能维持几十年,师父的责任感强。徒弟的水平如何影响师父的声誉,尤其是有的徒弟就是师父的子女,所以师父会尽心教。徒弟出师后也会经常与师父保持联系,请教或交流治病的经验。

师承教育注重实践,因材施教,边实践边学习,徒弟有问题可以随时请教师父,有利于徒弟的学习和成长;徒弟多从小培养,喜爱中医药,由于年龄小记忆力也好,《药性赋》、《汤头歌诀》等中医药经典从小就会背,中医药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在师承教育中,中医、中药不分家,尤其是乡村的中医,在给病人诊完病后,往往就方抓药,有的药还需要亲自炮制或制成中成药。即使是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中医中药有了明确的分工,中医也很重视中药。如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每月定期带领弟子们与鹤年堂药店的掌柜及师傅们进行业务交流。

相比较而言,现在的大学教育首先在招生中忽略了中医药是个特殊行业,学习中医药必须有悟性,且应该从小接触、喜欢这个行业等要求,只是凭高考成绩来录取学生。有的学生不喜欢中医药,有的学生缺少悟性,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且,学生接触中医药专业时间晚,基本都是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后才开始学习,在大学的几年中要学习几十门课程,用在中医药经典理论和专业课程上的时间相对少,把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光用在了文化课程的学习和应付考试上。此外,中医、中药分家,学中医的不了解中药,学中药的中医临床知识欠缺。

中医药教育要考虑到中医药的特殊性,实行多种形式的办学方式,改变中医药的传统经验和技术面临失传的危险状况。考虑到现状,建议在中医药院校教育中实行“双轨制”:一方面保留现在的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方式,另一方面进行招生和教学改革,借鉴传统中医、中药师承制的培养方法,培养中医药理论扎实,会用中医思维看病的传统中医药人才。

具体来说,改革大学中医药类院校招生办法,借鉴艺术类院校招生方式,实行单招、单考或提前招生,招生考试除文化课,还要考中医药知识,并进行面试。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采取师承制的培养方式,除了正常听课学习外,还要拜师学习。导师由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医药专家担任,每个学生至少应拜两个导师,中医和中药方面的导师各一位。根据目前的情况,建议首先在一些中医药大学进行试点,以后逐步扩大到各地。

另外,中医药教育要从小做起,建议在中小学设立中医药兴趣班或开设中医药常识课,常年开展中医、中药进学校活动。在一些地区建立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小学、附属中学,与大学招生对接,将一些中医药基本知识,特别是需要背诵记忆的经典如《汤头歌诀》、《药性赋》等放到中小学阶段完成。有些内容不一定要求中小学生必须理解,只要求能够熟练背诵即可,待将来逐步深入领会,使大学阶段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钻研中医药经典理论及专业课程。

  • 分享到:
  • 推荐到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