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海洋生物产业行驶在发展快车道

2014-03-27 15:43:30 来源:中国医药报

□ 赵  婧

近日,国家海洋局发布《2013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7%,其中海洋生物医药业的增长率最高,全年实现增加值224亿元,比上年增长20.7%。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海洋生物医药业成为突出亮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正行驶在快车道。

数字背后的蓬勃发展

阅览历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不难发现,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已经从2005年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逐渐加快”,历经2006年的“产业成长较快”,发展到2007年的“海洋生物医药业不断加强新药研制与成果转化”,到2013年继续持续较快发展。字里行间表述的差别简单勾勒出这一行业在我国近10年的发展脉络,而相关数字则更直观地展现出行业发展轨迹。

近10年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已从2005年的17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224亿元,增长了十几倍;而其增加值占比逐年提升,尤其在2011年~2013年大幅上升,对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越来越高。

三个“五年计划”的产业布局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系统研究现代海洋药物;“九五”以来,在国家3个五年计划的重点资助和支持下,海洋生物医药技术得到跨越式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国已经形成青岛、上海、厦门、广州为中心的4个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药物研究中心,解决了海洋药物研究的部分关键技术,为海洋药物产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海洋药物的研究开发方面,我国已形成了糖类药物的显著特色和优势。目前已有藻酸双酯钠、甘糖酯、烟酸甘露醇等海洋糖类药物。

作为海洋经济大省,山东、广东、浙江加大了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投入,将其作为蓝色经济的增长点加速推动。

山东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初期以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海洋功能食品生产为主,后期向海洋新材料、海洋医药生产过渡,目前已形成以海洋药物与功能食品和海水种苗繁育为主体,以海洋新材料与活性物质提取、海水养殖病害防治为辅的特色鲜明的海洋生物产业体系。

广东海洋生物药业发展较早,以中山大学、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校为支撑,建成一批高附加值、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研发平台,同时重点科研基地建设进一步推进。

海洋生物医药业已经成为浙江省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舟山加快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海洋功能食品和海洋药物的研发生产能力初具规模。

相对薄弱的技术品种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来看,我国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起步较晚,技术与品种积累相对薄弱,海洋药物产业目前仍处于孕育期。”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何广顺说。

国际上现代海洋药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50年代,自60年代兴起以来,便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关注的热点。走在世界生物制药前列的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巨资开发海洋药物及海洋生物技术。

何广顺认为,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主要在以下方面差距较大,一是经费投入相对较少,对新技术的研发投入整体不足,在研发中存在针对性不强、资源分散等问题,示范试验规模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技术完善、成果推广,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在海洋生物产业发展中对研发资金的巨大需求。

二是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缺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有效机制。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起步较晚,产业整体实力比较薄弱,人才储备、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相结合的完整链条衔接不够紧密,合作不畅通,难以形成研发合力;没有与之并行的投资机制,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造成成果转化率低,产业自主发展能力较弱。

三是核心技术薄弱。我国缺乏对特定海洋环境进行定点重复取样的设备和手段;海洋生物样品鉴定专家较少,鉴定技术落后;原创型药物少,技术与品种积累相对薄弱。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提炼技术水平不高,产出率相对低。另外,在样品采集、鉴定、提炼等方面也都存在很大的技术制约。

尽管如此,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前景广阔,需要相关各方共同努力,奋起直追。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