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诺奖”概念股集体涨停 中医药国际化有望提速?

2015-10-13 08:41:5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使得曾经陌生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生产厂家因此迅速走向公众视野。

屠呦呦的获奖引发了“十一”长假后市场对青蒿素概念股的短期炒作。10月8日,复星医药(600196.SH)、昆药集团(600422.SH)、白云山(600332.SH)等逾10只青蒿素概念股集体涨停。

然而,由于国际市场价格既定、青蒿素药物供大于求、外资把控原料药销售渠道,以及疟疾感染人数有望大幅降低等因素,诺奖风或难以改变中国抗疟药物市场格局。

不过,多家券商医药分析报告认为,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及国际合作或将因此受到鼓励。

四家公司把控市场采购

虽然被誉为“抗疟神药”,但中国青蒿素产业链的市场行情已低迷多年,2015年未见改观。

青蒿是提取抗疟药物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初级原料,2015年10月4日,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的报价为统货(全棵货)2.5元/公斤,叶子3.5元/公斤,与2006年之前10多元/公斤的价格相去甚远。

中国最大的中药材批发市场——河北安国市场的青蒿价格更低,其9月24日的全棵报价仅为1.5元/公斤,但即使低于普通蔬菜的价格,仍然少人问津。另外两处大型中药材批发市场江西樟树、广西玉林的情形也类似。

安国市场青蒿批发商户李志勤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截至今年10月8日,只零星卖出几吨青蒿,销量不好。”安国市场方面给出结论为,“整体需求量不大,近日购货商家有限”。

实际上,青蒿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其下游青蒿素原料药的价格。中国公司是原料药的主要供应商,截至目前,国内存在将近上百家此类公司,但这一市场的情形也同样量价低迷。

记者查询阿里巴巴商家报价发现,青蒿素类原料药价格普遍在2000-2500元/公斤,如批量购买,价格还可下降三四百元,而2006年前的价格曾达到8000多元/公斤。阿里巴巴网站排名靠前的十家厂商的网上成交量均为零。

而在青蒿素市场的下游,诺华和三家印度公司把控了市场采购,其中诺华公司是抗疟药领域最大的霸主,其产品已经在79个国家注册,占据了青蒿素公立市场75%以上的市场份额,2006-2009年,诺华公司3次降低复方蒿甲醚的价格。不管在市场份额还是在价格方面,该公司都处于主导厂商的地位。

诺奖或难提振市场

多家券商医药分析机构预测,虽然股票市场存在短期炒作相关概念公司的机会,但青蒿素市场格局既定,“诺奖”对青蒿素产业链格局难以产生影响。

对产业影响最为关键的因素终端价格的制定权掌握在以WHO、全球基金等几家国际组织手中,构成了国际“公立市场”,公立市场占据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采购奉行安全、低价原则,带有公益性色彩。

自2006年开始,公立市场青蒿素类药物的采购价格从2.4美元/人份下降到1美元/人份,2008年进一步下降至0.8美元/人份,据称已接近成本价格。

除价格既定,行业盈利性不强外,青蒿素市场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也在短期内难以撼动。

据中国行业研究网产业研究院调研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青蒿素总需求量在180吨-200吨,而2012年全球的青蒿素供应量已经达到252-277吨,仅中国的青蒿素产能就已经达到200-220吨了。产能严重过剩的现实,使得产业链的上游原料供应商议价能力较低。

“近几年来,青蒿的销量一直不好,”李志勤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种植的积极性也比2006年前低了很多。”

事实上,需求量既定的主要原因在于患病人数的稳定,据WHO统计,2013年全球有1.98亿人感染疟疾,呈现较为稳定的态势,并且患病人数有望进一步下降。

按照WHO“全球疟疾战略”报告的数字,到2020年,WHO计划将疟疾患病人数和死亡率在2015年的基础上至少降低40%,如此目标得以实现,则2020年全球疟疾患病人数将在1.2亿人左右,这会进一步降低青蒿素的需求量。

对抗疟疾药物需求量打击最为严重的举措是疫苗的研制。据WHO透露,多种疟疾疫苗正在研发中,“至少有一种疟疾疫苗接近批准,如投放市场,则可使疟疾感染率下降75%。”

中医药国际化提速

法新社引述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话称:“传统中草药可以作为开发新药的来源……屠呦呦的贡献在于用非常复杂的方法提取了活性化合物。”

事实上,与青蒿素类似的植物提取物近年来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

据统计,2015年1-6月,中国植物提取物的出口实现了29.6%的同比增长,成为所有医药产品中增幅最大的商品。1-6月,植提物出口额达到10.9亿美元,占中药出口额的56.8%。

虽然诺奖风潮对青蒿素市场的影响有限,但齐鲁证券医药行业研究员李建认为,“于国内医药产业的影响,中药现代化的研究有必要给予鼓励性支持。我们认为投资者更应该提高对于目前国内中药研发的认可,特别是研发能力优秀的企业,如天士力(600535.SH)、康缘药业(600557.SH)、上海凯宝(300039.SZ)等。”

而中医药的国际合作也日益受到政府部门及私营企业的关注。

2015年6月,国家中医药局确立首批17个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今年内将有150家中医机构赴俄罗斯试点。

中国最早成立的海外就医机构“盛诺一家”计划将国际病人引入中国,据悉,其已与北京广安门中医医院达成初步合作计划。

“我们的目标群体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中低收入者。与海外就医相比,引入国际病患来中国看中医是一个更有前景的市场。”盛诺一家创始人蔡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