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先声药业研发总裁牟骅:中国新药研发已迎来历史性发展契机

2016-11-04 12:47:33 来源:先声药业官网

10月24日下午,DIA中国第二届药物研究创新会议在苏州工业园区拉开帷幕。大会由药物信息协会(DIA)与苏州生物纳米园共同举办,邀请国内外新药研发顶尖机构和知名研发带头人分享与探讨中国新药创新之路,吸引了500多名国内创新药研发专业人员,搭建起了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先声药业集团首席科学官兼研发总裁牟骅博士担任本次大会唯一副主席。

主旨演讲后,牟骅博士主持了名为“CFDA药政改革和国家新药创制战略与中国药物研发和创新”的特别论坛。CDE首席科学家何如意博士、国家卫计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李青主任、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俞德超博士、葛兰素史克(上海)医药研发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利民博士和苏州BioBAY总裁庞俊勇就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会议期间,牟骅博士还接受了《经济观察报》的专访,主要内容如下(略有删减)】

Q:您在国外先后就职于基因泰克等公司,为何在6年前选择回国?

牟博士:当时我在美国基因泰克从事抗肿瘤药的研发以及临床开发,担任全球医学总监。国内和记黄埔医药公司的研发管线即将进入临床,他们意识到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所以和我接洽。经过反复沟通后,他们为中国创新药方面的努力感动了我,所以我离开了美国,来到上海。

Q:现在为什么加入先声?

牟博士:因为我相信中国医药企业研发的创新药一定会走上国际舞台,事实上这几年已经有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本土药企开始崭露头角。先声在国内创新药研发方面起步比较早,一直在追求全球合作和国际化。我加入进来,参与到国际化的过程中,帮助先声将研发管线向前高速、高效推进,这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中国的新药事业要真正腾飞,离不开大体量药企的参与,否则中国的创新药是不可能腾飞的。

Q:先声目前的研发管线?

牟博士:目前我们有十几个管线品种,涵盖恶性肿瘤、脑血管病、自身免疫疾病、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几乎涵盖了所有大的疾病领域。从技术平台上说,有新型的小分子化学药、创新型的抗体药、新型的治疗性疫苗、蛋白类药物。不管是从治疗领域、新药的品种、技术平台来说,都具有相当的多样性。

Q:明后年先声能出的药物有哪些?

牟博士:目前管线中有2个在三期临床,还有几个在二期阶段。希望从明年起,今后几年不断有新药上市或者接近上市。与此同时,我们也在继续扩大管线,比如积极的和外部合作,包括和国际大公司的合作。先声还有一个“特殊”的平台,去年国家科技部批准我们建设 “转化医学与创新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国内医药企业中唯一的一个同类国家重点实验室。我们要利用这个技术平台,来提高创新药研发的效率、速度和成功率。我们首先利用这个实验室来帮助先声将自己的管线更加有效的往前推进,同时在过程中探索、积累一整套可以复制的经验。

资料

Q:这次DIA论坛上,CDE新任首席科学家何如意博士对国家药品审评、审批制度的改革做了很多阐述,有很多值得期待的措施,这些措施对药企接下来的新药研发策略有哪些好处?

牟博士:CDE和CFDA的变化非常令人欣喜,昨天我主持了特别论坛,特别邀请了何如意博士参与,和观众进行了互动。CDE的政策变化,意味着我们国家的审评工作越来越具备科学性和规范性,也代表着观念和理念的变化。新药研发有很多的未知,过程中要不断的解决不确定性,我们不可能在一开始做完所有的工作。FDA的理念就是全方位的动态式,而我们的监管当局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就会和企业有很密切的互动,这在过去是没有的。昨天何如意博士提到了技术要求分期、分阶段,这是非常符合新药开发的规律的。整个监管体系的规范化、科学化,对国内专注于新药创新的企业来说,是好事情。昨天何博士谈到,他们除了监管外,还有服务职能,有引导和引领的服务,这也是国内医药企业迫切需要的。

Q:昨天除了何博士外,卫计委的李青主任,谈到十三五期间国家新药创制战略,对先声以及众多药企的在研管线有哪些积极作用?

牟博士:昨天李主任的讨论非常有意义,对我们很有帮助。重大专项从2008年推出,对中国的新药事业有非常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这对先声来说同样是一个很好的消息,研发体系方面我们做出的决定是高度重视开发阶段,尤其是临床开发阶段,这是我们的重中之重,这和国家重大专项支持的重点是一致的。我们非常注重投入和产品针对性,不是为研发而研发。从立项到我们项目的重点倾斜上,首先是临床需求为导向。还有就是原创性方面,这是先声下一步重点工作之一。我们一方面是全面、高效的推进现有管线,还有就是提高管线的质量,增加原创性。这些政策让我感到很兴奋,这个和先声现在的整体战略、思路和做法都是一致的。

Q:从您的角度看,中美创新药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牟博士:从表面看,一个很大的差距是中国新药的创新程度还是和国外有很大的距离,我们更多的是ME TOO,或者ME BETTER,真正具原创性的还是很少。一个纯粹的仿制药企业不可能一下子就开始做全球创新药,需要一个能力的积累。如果是十年前,我会说中国还不具备做全球创新药的能力,但是现在,已经有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目前还更多的集中在发现阶段,需要亟待提高的是开发阶段。一个全球创新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一切需要靠自己来摸索,目前中国的药企还不完全具备这样的能力。怎么获取?一个是靠企业自身的建设,一个是靠和全球顶尖企业的战略合作,利用别人的经验来帮助自己积累和提高。如果这样去走,要不了多长时间,中国的药企就可以有越来越多的勇气和能力,来进行全球创新药物的研发。

Q:中国的医药企业,如何才能做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

牟博士:从源头上说,需要整个国家、工业体系提供一个全面支撑。目前全球创新药最前沿的是美国,他们为什么能达到这样?政府在基础研究方面有大量的、每年几百亿美金的投入。政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社会资本就能够找到充分的机会。我个人比较乐观的看到,这些年中国政府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巨资,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接下来就是产学研之间怎样合理的分工和合作。中国要从制药大国走向制药强国,如何将基础研究转化为最终创新药的上市,这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问题,只是时间问题。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