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葛兰素史克中国区负增长的机遇在哪里

2016-08-19 10:01:14 来源:大健康

GSK将中国市场策略分为三类情况。第一类是“成熟产品”降价。随着一致性评价的完成,中国仿制药质量提升,GSK“成熟产品”的价格一定会降,但是也要考虑提升量的机会;第二类,“成熟产品”降价之后,新的产品能很快速通过CFDA审批到中国市场,凭借量补充市场的业绩;第三,新产品,如果能纳入医保报销,也将考虑降价。

在整整三年时间过后,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以下简称GSK)在中国的业绩依然没有实现增长。7月底公布的2016年半年报显示,其上半年在中国的药品销售增长为-21%,而除去中国市场的新兴市场药品销售下降幅度为2%,其在中国的疫苗业务业绩也有所降低。

尽管在中国的业绩仍是负增长,中国区政府事务副总裁章英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说:“从价格和销售模式上,我们是有特色的,我们敢先动手,我们就有更好的一个未来。”

据GSK解释,其自信源于:“我们的新产品线很多,如果CFDA加快批准这些新药进入中国市场,我们的新运营模式,我们愿意提供更合理的价格……这些都对我们有长期的利益。”

而对于危机之后,葛兰素史克转变走出的价格策略与新运营模式,医药界人士曾告诉本报,“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压力下,GSK积极主动转变或许是上上策。”

7月19日,国家卫计委、发改委等9部委联合发文纠正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其中提到强化对商业贿赂的监管和打击。在媒体报道中,GSK2013年的商业贿赂成为最大的前车之鉴。对此,章英伟评价,文件的下发表明旧的销售模式还是存在,也证明国家对“带金销售”模式的严厉打击态度,同时他的神色也暗露出GSK早转型的庆幸。

回顾葛兰素史克在中国的转变,既是被动,也是主动。

阴影

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的煎熬始于2013年7月。以湖南医药市场为震中,GSK在中国因商业贿赂而引发的企业与行业地震开始传播。在2009年上任的中国区总裁马克锐“销售为王”的策略下,GSK的销售代表以回扣、讲课费等多种手段影响医生处方,销售药品。其在中国区的高管涉及行贿、受贿、虚开发票等商业犯罪,震惊行业。

当时,中国反腐传导至各个系统,包括医疗卫生系统。

在中国丑闻爆发发酵的当时。7月15日,葛兰素史克(中国)官方网站就中国政府正在进行的调查发布声明称,支持中国政府根除腐败的决心。7月25日,GSK全球宣布任命季海威(HervéGisserot)担任公司中国处方药及疫苗部级副总裁和总经理,9月1日生效。季海威空降任中国区之前,担任欧洲二区高级副总裁。

也就是在这次危机中,亚洲面孔的章英伟,在中国管理GSK工厂四五年后,经历了自己事业生涯迄今为止最大的转折。当年11月,章英伟担任中国区政府事务副总裁,与空降的中国区总裁季海威一起处理这场危机。

公司的调整也随之展开。

2013年12月,GSK宣布取消医药代表的个人销售指标。医药代表的薪酬将和其向医生提供服务的质量、专业知识以及公司业务的整体表现挂钩,而不再和医生的处方数量挂钩。医药代表的奖金不再与销售挂钩。

丑闻爆发后,其销售业务几近瘫痪。一批销售代表离职,公司裁员。此前,2009年,GSK销售人员经历极速扩充,案发前,一度达到5000人规模。

业绩应声急速下跌。2013年第三季度,GSK中国业绩下跌61%,第四季度公司在华药物和疫苗销售同比下滑18%。

自此以后,葛兰素史克也表态在中国开始启动药物的降价策略。这个策略契合了中国市场的趋势。

中国药价高广受诟病,被认为是医保基金压力持续加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破除以药养医,控制高价药的使用,降药价逐渐成为重要手段。多地控制对高价药的使用,其中外资药企的原研药在列。外资原研药单独定价的“特权”也逐渐被取消。

GSK阵痛持续。

事实上,GSK也是首个在中国区主动大幅降价的外资药企。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