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社会应冷静看待韩春雨事件

2017-08-09 11:52:50 来源:健康报

□刘也良

近日,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副教授团队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原因在于其撤回了曾引起社会高关注的论文。这篇发表在2016年5月2日《自然·生物技术》期刊上的论文曾引爆生命科学界和媒体圈。论文发表在顶尖学术杂志,年轻的副教授,来自地方非知名院校,这些叠加在韩春雨身上的标签使其在学术圈一夜爆红,各种荣誉接踵而至,然而这种突如其来的荣誉随后被同行的质疑所包围。回顾事件过程,我们需要理性地思考,这样的高关注度放在一位年轻的学者身上是否太过于沉重?我们到底要营造一个什么样的科研社会氛围?在此事件中,异常兴奋的大众媒体应该如何审视自己的媒体定位。

基因编辑技术属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技术,因其可以改变人类的遗传性状,有望解决多种难解疾病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点之一,我国科研力量对此也投入很大。因此,当韩春雨团队论文发表后,众多媒体“敏锐”意识到:一个吸引眼球的“故事”诞生了,一名地方院校的年轻学者,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向国际上已有的最前沿技术发起挑战,甚至有些媒体臆想其“逆袭”成为诺贝尔奖得主。

媒体的报道让韩春雨成为网红,这样的舆论轰炸一方面确实实现了信息传播,引发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关注;另一方面,也使韩春雨成为媒体的“宠儿”。一篇论文在研究结果还没有充分被论证的情况下,引发了媒体、社会、公众的狂欢,有的媒体甚至失去了原有的理性思考,让韩春雨团队收获各种荣誉和科研资源的同时,也让本该关注的焦点“跑偏”了。

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需要理性的判断,需要经得起反复推敲。科学的真相需要时间验证,需要通过规范的程序进行论证,需要不断的试错和同行的验证,这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媒体和公众应该客观和理性的看待。调查仍在按相关程序进行,在最终结果没出来之前,应给予当事者一定的包容和理解,当然如果证实是作弊、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则另当别论。媒体在这其中,应起到良性的舆论引导作用,通过理性的科学分析进行新闻报道。无论是质疑抑或包容,都应该建立在科学合理、公正客观的基础之上。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在全媒体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社会浮躁风气严重,这其中媒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下的媒体环境远远谈不上宽容、冷静,为此,真心希望社会、媒体对科学保持应有的耐心,共同营造客观理性、严谨务实的舆论环境,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科技进步和科技工作者的成长。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