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4+7“政策落地 药企如何度过仿制药的冬天?

2019-01-14 11:06:39 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 小五花

2018年12月28号,“一致性评价大限取消”的消息终于官宣了。药监局宣布,一致性评价延期,这也让被“大限”牵制战战兢兢了一年的仿制药企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根据insight数据库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部待评价品种启动率8.0% ,76 个品种通过了一致性评价,其中289 目录启动率 48.3% ,32个品种的40个品规通过了一致性评价。这个数据,只占289目录462个品规的不到9%。在一致性评价大限延期之前,对于这个进度,不管是有没有布局289目录品种的企业都会有如履薄冰的感觉。

但是更让药企“难受”的,是来自于“4+7模式”后续带来的价格联动效应和已经有势头的全国推广。质量难以保证、价格虚高,面对仿制药两大“顽疾“,一致性评价和带量采购的政策针对性极强。如果说一致性评价是在质量上给仿制药设置了一个门槛,那么带量采购则完成了门槛内“价格杀手“的角色。

9月11号,国家医保局主导试点联合采购相关方在上海召开座谈会,并公布了第一批带量采购清单和参加此次带量采购的11个试点城市。随之一份带量采购的方案细节在市场中迅速流传开,市场恐慌情绪由此蔓延。

而真正让这种情绪爆炸的,无疑是“4+7“的真正落地,有人形容,这是一次不见硝烟但却真正血雨腥风的战争。没有中标的企业,面临的是失去市场,输得彻底;部分中标的企业,面临的则是微利润甚至零利润,抑或还有原料药涨价带来的成本控制风险,赢得惨烈。

“有药企为中标降价超90%”、“医药股全面下跌”……这是真实的市场情况,也是企业是市场内心情绪的客观反映。仿制药企开始担忧,如果带量采购全面推广,该怎么办?

“‘4+7’之所以造成那么大的恐慌,是因为中国大部分的制药企业以前的营销模式太单一了,为消费者做的准备不够,这条路过去好走,现在突然间做了强制性的东西,企业有一点发懵。”

在一次内部分享会上,北京思享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卫民提出,单一的营销模式是很多药企的症结所在。如果能通过“4+7”作为入口,通过互联网手段去抓取患者数据,做好营销效率、研发效率的管理,将销售进一步的延伸,并能够将这个想法落地,对于目前的状况来说,不失为一个出路。

对于一致性评价和带量采购,北京科信必成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锦刚则有着更远瞻的看法。“用十年以后的目光来看现在,如果这一块短板我们不补上,中国的医药产业发展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原来总是想内部竞争,但是中国的市场是全球性市场,你其实不是在国内企业自己的竞争,而是和全球的医药产业进行竞争,形成的不过是产业洼地而已。这种竞争的机会,我们不抓住,如果不走出去,不通过全球的市场来定位自己的发展,我觉得这是最大的问题。”

从近些年来看,每一次的行业洗牌,总会有新的细分行业崛起。不管是一致性评价也好,带量采购也好,可以预见的是,政策,是“危”也是“机”,仿制药高毛利、依赖销售的时代会逐渐成为历史,唯有将重点真正回归到药的价值本身,才是颠扑不破的道理。

我国是仿制药大国,在近17万个药品批文中95%以上都是仿制药。但是在供给端,行业大而不强,因质量标准低、生产厂家多,恶性竞争现象普遍,带金销售普遍,甚至“万能神药”横行。在需求端,因买不起高价原研药,从网上购买国外“假药”或自制药品的现象也不少见,因此迫切需要改革破题。

文章部分内容有删减

原标题:如何度过仿制药的冬天?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