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药价悬殊只是表象 人文关怀才是核心

2013-08-16 13:57:59 来源: 证券时报网

日前“深圳病人赴港买药一年省12万”的消息再度触及公众敏感神经。腾讯网调显示,32%及34%的网民对此的感受是愤怒与无奈,接近七成网民认为造成此事件的原因是社会环境所致,具有长期性和普遍性。

来源于人民日报整理的数据显示,一款由国际制药巨头罗氏生产的治疗乳腺癌药品赫赛汀,香港售价约为每盒人民币15200元,而在深圳某些公立医院售价却高达24500元/盒,二者相差近万。

此外,拜耳、礼来、诺华等巨头旗下的高价药品也存在类似情形,客观上导致内地公众在面对同一疾病时要承受更高的医疗费用支出,这还是在不考虑两地居民收入因素的情况下。癌症等疾病素来被称为“贵族病”,而内地药品价格的虚高让更多的人生不起病,对患者而言无疑会因此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虽然绝大多数内地公众并不会远赴香港就医或买药,对两地药品价格悬殊并无直观感受,此事曝光后,半数以上受访网民认为事件离自己很近。这类似于在香港奶粉限购的背景下,绝大多数人不具备频繁去香港买奶粉的条件,但多数人都希望子女能吃到香港奶粉。于富人而言,更关注品质;于普通人而言,价格更关键。笔者曾数次前往香港帮内地亲戚购买奶粉,对价格颇有感受:20罐雅培奶粉在扣除两地标价差及汇率因素后,其差价相当于一个中部县城普通职工的月薪,诸如“养孩子成本过高”的怨言绝非无病呻吟。

无论是药品还是奶粉,都是社会的生活必需品,与体制、年代等客观因素均无关系。如果说香港系免税港,对任何商品都一视同仁,那么药品及奶粉无疑是更应该控制价格的商品。它体现了一种最基本的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不以牺牲药企或奶企的基本利益为代价,仅仅是政策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以及用法治精神肃清了各个环节的灰色因素,如此而已。

不妨以内地医改为例,无论是统一招标还是政府限价,无一例外都会招致药企联名反对,并且药品价格也未普遍实质性下降,其间掺杂的以药补医及商业贿赂等潜规则横行,由此成为社会顽疾。而在税收等政策方面,那些来自国外的救命药很显然不会享受到税收特惠殊荣,最终都得由病患埋单,有钱则治,没钱就只能等死。

因此,当国内奶企纷纷宣誓产品质量超过国际标准的时候,人们却并不买账,因为这都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根本。一个社会若缺乏对病患及婴儿的必要扶助,就是对生命的漠视,毕竟,在任何情况下,对生命保持敬畏都是社会能够和谐的前提。

  • 分享到:
  • 推荐到豆瓣